雙行詩;雙行體
一種由兩個詩行構成的詩體,通常押韻。自押韻詩出現以來,雙行體一直就是西方詩歌的一種主要結構單位。它可在長詩中作為一種詩節形式,也可作為詩節中的一個構成部分,或者直接構成一首詩——雙行詩。由兩行抑揚格五音步構成的雙行體,即所謂的“英雄雙行體”(見“英雄雙行體”)是英語詩歌中最重要的一種詩體。英雄雙行體在德萊頓和蒲柏的手中變得十分完美,句法和思想均妥貼地鑲嵌進它的音韻格式之中。雙行體就以這種形式統治了整個新古典主義時代。雖然英雄雙行體一般與18世紀的大師們有著密切關系,但必須認識到它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詩體,喬叟在《貞節婦人的傳說》及《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使用過,馬洛、查普曼以及伊麗莎白時代的其他詩人使用過,多恩也使用過。多恩的任意跨行法達到了與蒲柏和德萊頓全然不同的效果。
抑揚格四音步或八音節雙行體(見“八音節詩行”)在英語詩歌歷史上比較著名。彌爾頓的一些短詩、馬韋爾的《致羞澀的情人》、柯爾律治的《克里斯特貝爾》都采用了這種詩體。塞繆爾·勃特勒的四節拍雙行體諷刺敘事詩《赫迪布拉斯》,形成了一種獨立類型,被稱為“赫迪布拉斯雙行體”。并非所有的英語雙行體都使用規則的詩行長度。喬治·赫伯特和羅伯特·布朗寧等人對雙行體有所創新,詩行長度不規則:
With their triumphs and their glories and the rest.
Love is best!
他們帶著勝利、榮耀及其他。
愛最光華!
(布朗寧《廢墟中的愛》)
押韻的亞歷山大格雙行體,是法國敘事詩和戲劇詩的主要形式(見“亞歷山大格”),在古典大師(高乃依、莫里哀、拉辛、拉·封丹)的手中,亞歷山大格雙行體的詩行末尾標有段落符號,自身相對是完備的,但浪漫主義的詩人卻更多地使用跨行。在法國的影響下,亞歷山大格成了17和18世紀德國和丹麥敘事詩及戲劇詩的主要韻律形式。在此期間,德國本民族的四音步雙行體,一直被冷落;歌德和席勒后來復興了這種形式。
雖然雙行體是構成長詩的重要的詩節形式之一,但它作為更復雜的詩節形式的結構成分的功能也很重要。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后期出現的主要的詩節形式——意大利八行體和皇家韻詩(見該條)——均以雙行體結尾,其目的可能是為了得出一個正式的結論、總結或者給出一個警句式的評論。雙行體固有的簡潔性不僅在這些詩節中,而且在自成一體的警句式雙行體,以及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見“十四行詩”)中都顯而易見。
作為戲劇詩的一個結構單位,雙行體出現在法國古典戲劇、更早的德國和丹麥戲劇和英國王政復辟時期的“英雄劇”中。雙行體在伊麗莎白女王—詹姆士一世時代的戲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標準的無韻詩交相輝映,它主要用在一幕的結尾或戲劇情節的高潮處。使用雙行體的相對頻率,是確定莎士比亞劇本寫作先后順序的主要途徑,因為隨著莎士比亞寫作技巧的成熟,他傾向于放棄雙行體。
在法語中,“雙行體”這個術語有時具有詩節的含義,如在方形雙行體中,一個詩節由8個8音節詩行組成。水手號子(Shanty,Chanty) 見“海上號子”。
上一篇:雙關
下一篇: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