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結尾
這個術語在廣義上是指詩歌的結尾方式或指其結尾部分的特征。這個術語更具體的意義是指詩歌結尾所產生的終結全篇、解決問題、歸復平衡的效果。在后一種意義上,詩歌結尾是一個不分時代國別普遍受重視的問題。但是詩歌結尾的方式技巧,則會因詩歌的風格尤其是結構的不同而不同。
詩歌結尾的作用主要是使讀者能感受到全詩結構的完整性,這就是說,對詩歌結尾效果的評價要取決于讀者對于詩的結尾部分與全篇之間關系的感受。決定詩歌的形式結構及主題結構的原則,主要是要在讀者心中引起一系列不斷變化的期待,令讀者對詩篇的下一步發展最終結局產生種種“假設”。成功的詩歌結尾不會給讀者再留期待的余地:他的某種假設經過一步步的發展最后終于得到落實,或者雖然結尾出乎他的意料,但一經思考,便覺得合乎情理。于是,他就獲得了一種全詩結構完整的感覺,并認為全詩這樣結尾正是恰到好處。
可采用一些特別的方式來加強詩歌結尾的效果,例如:采用重復及平衡形式(如頭韻法、排比句),明示結束和休止,以及重復前面已經確立的結構格式(如音律格式)。
反之,不成功的詩歌結尾(例如“遞降式”結尾)常因某些方面原因而使讀者感到全篇意猶未了。出現這種結果,還可能是因為結尾過弱,或因結尾同全篇在結構或風格上不符。但也須指出,有時弱的結尾卻是詩人特意所為。許多現代詩作,如同其他現代藝術一樣,追求“反傳統式”的結尾,不使結尾具備傳統的強化作用,而有意使結尾弱化,不了了之,給讀者留下自己想象的余地。
上一篇:詩律標志法
下一篇:詩的破格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