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的癲狂
蘇格拉底在《斐德羅斯篇》中認為詩人秉性有癲狂的特質,而且它是詩歌創作成功的條件。他還把詩人與批評家描述為易于狂放沖動的人,因此不能自覺地控制自己的用字遣詞。亞里士多德在《問題集》第30條里,也認為詩人與哲學家都有過分憂郁傷感的天性。據說羅馬詩人都有神靈魔怪附身,奧維德曾說:“吾等有天神附身;神靈顯應,則靈感自來”;賀拉斯頗似中國的李白,大醉時詩篇最佳;西塞羅創作中滲透著“神力”的啟示;有的詩人實際上已經神智發狂,傳說盧克萊修就是飲用一劑春藥而導致神經錯亂。歐洲詩歌及文學評論中經常涉及詩人秉性癲狂的問題,莎士比亞就曾寫道:
瘋子、戀人和詩人,
都總是想入非非,喪魄失神。
德萊頓也曾寫道:
大智者無不趨近癲狂,
智與狂兩者比鄰接壤。這些已成為人們經常引用的警句名言。
把詩人與癲狂相聯系可說是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時詩人、先知和祭司往往就是一個人,而且人們認為癲狂的人是天神鐘意的兒子,神賦予他特有的魔力和先知的才能。到了柏拉圖時代,這種原始的觀點已經殘存無幾了。雖然柏拉圖曾對此觀點表示過明顯的懷疑,但是后世的賀拉斯和新柏拉圖學派的作家們卻認為癲狂是一種特殊的“天啟”,使詩歌創作高于其他寫作方式。在16世紀,“癲狂”已具有“激情”的含意,與“靈感”成為同義詞。
“詩人癲狂”的觀點是否能找出科學根據,一時還難以回答。詩人們都特別敏感,可能比一般人在神經上更易沖動。許多詩人(如薩福、盧克萊修、維永、馬洛、柯林斯、奈瓦爾、斯馬特、尼采、龐德等)不是神智失常就是帶有明顯的性格紊亂癥狀。近代精神分析學家對這一問題也進行了研究。弗洛伊德在《詩人和幻想》一文中,認為藝術家都是被感情折磨、受苦受難的浪子,表現為過度的神經質;他們的藝術作品是精神紊亂的副產品。其他精神分析學者如T·曼恩、K·伯克、L·特里林等都以不同形式重復了弗洛伊德的觀點。美國批評家埃德蒙·威爾遜對這個問題進行過較為細致的探討。威爾遜認為詩歌是詩人精神癥狀的開釋劑。但是持有傳統美學觀點的現代評論家,如克羅齊和理查茲,卻反對這種理論。他們認為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其心智不是弱于一般人,而是更為健全。心理學家榮格及其追隨者也認為藝術家的身心狀況是健康的,因為創造性的活動,要求人們接觸人的活力的根本來源,即“群體無意識”,而神智失常者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上一篇:譽為
下一篇:詩律標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