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結構主義研究
結構主義是當代西方最有影響的社會思潮之一,是研究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多種學科的方法論。結構主義始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俄國形式主義,中經布拉格語言學派進一步開拓,至六十年代法國諸家(包括列維-斯特勞斯、巴爾特、德雷達、克莉思特娃等)的新作紛紛問世而臻于鼎盛。它作為一種社會思潮,七十年代中期已開始衰落,而作為一種方法論,卻依然吸引著學者們的興趣。結構主義的要義是,視語言為文學作品的表層意義的傳達媒介,認為其下隱藏著借成規而形成的深層系統,它體現著文學與社會、與人生的深刻關聯。因此,結構主義學者總是將作品的表層因素(詞語、意象、母題、音韻等)拆解開來,重新組成某種模式或體系,以之闡明潛在意義。旅法學者程紀賢關于李白《玉階怨》的剖析,是以結構主義研究唐詩的例子。他說,這首詩的大意很簡單:夜間,一位女子宮階前等待戀人,經過很長時間,他沒有來。由于心灰意冷,夜寒襲人,她退回屋內。她在此繼續等待,透過水晶簾,向明月吐露自己的心愿和悲傷。但詩中的敘事因素無非是幾個中性的行為動詞,而描寫諸如孤獨、灰心、悲傷、盼望重逢等情感的詞語一概無見。詩中的主角也被省略了,讀者可以從內部體驗這個人物的情愫。詩人通過一系列意象(即“玉階”、“白露”、“羅襪”、“水晶簾”和“秋月”),創造了一個緊湊的世界。其中,事物的線性發展維持在隱喻層次上。所有意象都代表光亮或透明之物,給人以規則地由此生彼的印象:
結合軸 選擇軸
這是個單行的線性進程,但最后的意象“秋月”可以通過其他意象,與第一個意象“玉階”聯系起來: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竹莊詩話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羅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