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品
與詩學有關的美學概念。主要涉及藝術的批評與鑒賞問題。語見鐘嶸《詩品序》:“昔九品論人,《七略》裁士,校以賓實,誠多未值”,“嶸今所錄,止乎五言,……輕欲辨彰清濁,掎摭利病,凡百二十人,……至斯三品升降。”其所稱“品”,語源極古。《易·乾》云:“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品物”指眾多之物。《晏子春秋》外篇下二:“品人飾禮煩事。”“品人”即眾人,眾座。《尚書·舜典》:“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國語·周語中》:“外官不過九品。”“品”指人的尊卑等差。以上“品”作名詞用。也有作動詞用的,如《周禮·天官·膳夫》:“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鄭玄注:“品者,每物皆嘗之。”上述“品”的古義,雖不含審美意味,但卻是后世作為審美概念發生的語源始基。品,作為一般語詞向審美概念轉化,始于漢而完成于六朝。其發展軌跡是從品人到品藝,從理性判斷到審美鑒賞。班固《漢書·揚雄傳》錄《法言》序目:“仲尼之后,訖于漢道,德行顏、閔,股肱蕭、曹,爰及名將尊卑之條,稱述品藻。撰《淵騫》第十一。”顏師古注:“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質。”這還多是對人物等差作理性評判。到了漢末,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覈公卿,裁量執政”(《后漢書·黨錮傳序》),風氣大盛。又《后漢書·許劭傳》云:“劭與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在對人的品藻、品題中,審美意味也發展、豐富起來。故《世說新語》專立《品藻》門,品評人物,而尤重風神、韻度及氣骨之美。如《世說新語·容止》:“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其品評偏于人物的精神品格、風度氣質和個性特征的審美鑒賞。山濤之品嵇康,更是形象地描述了品評者的審美感受和心理活動。在這種時代風尚中,六朝文士對書畫和詩歌的品評鑒賞,也日漸發展。如南齊謝赫《古畫品錄》直接以“品”名書,其序云:“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此后姚最有《續畫品錄》。論書法有梁庾肩吾《書品》,載漢至齊梁書法家一百二十八人,分為九品,每品各系以論,從內容到結構、形式,都成熟了。而鐘嶸《詩品》就在這一品評人物和藝術作品蔚成風氣的時代美學思潮中脫穎而出,最早說明“品”這一審美概念的意義。概言之,“品”的義蘊有五方面:一是評析優劣,分出等差。鐘嶸將詩人分上、中、下三品,其“品”已含優劣之義。二是賞評概括,掎摭利病。《詩品》品評各家多屬此類。三是追溯淵源,分別流品。四是體驗品味,標舉名作。如品評阮籍:“《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五是品錄、品選各家作品。總之,到了六朝的齊梁時代,“品”作為文學藝術的審美概念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理性判斷減弱,而純粹審美判斷的內容日漸豐富多樣。“品”的形成和成熟,標志著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已完成了從社會政治的教化批評,向純粹審美評賞的歷史轉折。而發展到唐宋以后,隨著各種藝術形式的橫向擴展,其理論義蘊也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以畫品、書品、文品、詩品、賦品、曲品、詞品直接命名之作,已不勝枚舉。綜括起來,“品”義在以下三方面有重大發展:一是“品第”各家成就,不僅僅籠統分別等差,而是按各家作品審美品格特征及其藝術造詣來分序列。如唐張懷瓘《書斷》直接以神、妙、能三品分優劣。二是專門品味審美境界而不分等級,這類論著以唐司空圖《詩品》首開先例。他按作品審美風格特征和藝術規律分為《雄渾》、《沖淡》等二十四品,凡是具有獨立審美品格的藝術境界和美的形態,皆可入“品”。這類著作很多。三是擴展到討論創作方法、藝術規律和作者之用心。如清袁枚《續詩品》。“品”作為審美概念,含義豐富,延用至今,影響不衰。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和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唐詩品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