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韻語陽秋
詩話著作。宋葛立方撰。葛立方(?—1164),字常之。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徙居吳興。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進士。仕至吏部侍郎。紹興二十七年(1157)罷歸。有《歸愚集》、《歸愚詞》、《西疇筆耕》等。《韻語陽秋》亦稱《葛常之詩話》,二十卷,四百多則。書前有隆興甲申(1164)自序,乾道元年(1165)徐林序和乾道二年沈洵序。據徐序稱:“隆興元年,常之由天官侍郎罷七年矣,于是《韻語陽秋》之書成。”則該書系其晚年罷歸后所作,成于隆興元年(1163)。又據沈序稱:“公既歿,或請其書鏤板以傳世。”則該書當初刊于乾道二年。該書分卷,大約以類相聚:一、二卷多論詩法詩格,三、四卷多記詩歌本事,五、六卷多涉考證,七、八卷多說用事,九、十卷多述評史之作,十一卷則多敘仕宦升沉之況,十二卷多談死生達觀之理,十三卷重在山川地理,十四卷重在書法繪畫,十五卷重在歌舞音樂,十六卷重在花鳥蟲魚,十七卷重在醫卜雜技,十八卷重在論人識鑒,十九、二十卷則為歲時風俗飲食婦女之屬,涉及面頗廣。書中以記事、考釋居多,詩學見解主要集中在前兩卷。其論詩推崇杜甫和蘇軾、黃庭堅,認為創作的源泉在于書本,“欲下筆,當自讀書始”,并稱“詩家有換骨法,謂用古人意而點化之,使加工也”,“學詩者不可不知此”。凡此均未脫江西詩派蹊徑。但書中又不贊成江西詩人為去陳腐而刻意求奇和為去粗俗而故作執拗的偏向,認為“陳腐之語,固不必涉筆,然求去其陳腐而不可得,而翻為怪怪奇奇不可致詰之語以欺人,不獨欺人,而且自欺,誠學者之大病也”;“近時論詩者,皆謂偶對不切則失之粗,太切則失之俗,如江西詩社所作,慮失之俗也,則往往不甚對,是亦一偏之見爾”。針對這種偏向,書中標舉陶淵明和謝朓,認為他們的詩“皆平淡有思致”,并稱:“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組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另外,書中還談到“詩之有思,卒然遇之而莫遏,有物敗之則失之矣。故昔人言覃思、垂思、抒思之類,皆欲其思之來,而所謂亂思、蕩思者,言敗之者易也”,并引小說(按,當指《冷齋夜話》)載潘大臨方思得“滿城風雨近重陽”一句,“忽催租人至,令人意敗”為例,實際上接觸到藝術構思中的靈感問題。該書也存在不少缺陷,如稱屈原自沉為“狷急偏躁”不知命,稱李白與杜甫、蘇軾與黃庭堅都曾相輕相譏,釋“七哀”詩為“病而哀,別而哀,感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嘆而哀,鼻酸而哀,謂一事而七者俱也”等,均未免偏頗、附會或穿鑿。又誤以鄭合敬詩為鄭谷詩,以江淹詩為謝靈運詩,以蘇軾詩為杜甫詩,以李白詩“休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句為襲鄭谷語,并多雜神仙釋老之事,則又未免疏誤、錯亂或蕪雜。此等處,頗為后人譏議。有《學海類編》本、《歷代詩話》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風流派·韓孟詩派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顧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