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蔡琰
字文姬,又作昭姬。原籍為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其父蔡邕,字伯喈,曾拜左中郎將,史稱蔡中郎,文姬為其獨生女。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七月,蔡邕任議郎,應密詔,因譏刺宦官獲罪入洛陽獄,原判“棄市”,中常侍呂強為之求情,詔“減死一等,與家屬髡鉗徙朔方”,時文姬約一歲。邕于光和二年四月被赦,旋即得罪于宦官集團,又“亡命江海十二年”。“亡命”結束時,文姬已十四五歲。在她不滿十六歲時適河東人衛仲道。在此期間,董卓亂起,蔡邕被任為左中郎將。董卓于獻帝初平三年(192)被誅,蔡邕亦被問罪,并于同年夏瘐死長安獄中。文姬初嫁當在父亡前夕,十六至十八歲間,因夫亡無子便歸寧原籍。迄獻帝興平(194—195)間,亦即文姬十八九歲時為亂軍所掠。后成為南匈奴左賢王之妻,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建安十三年(208),被丞相曹操以金璧贖回,即所謂“文姬歸漢”。后當是曹操作合,嫁與屯田都尉董祀。其五言《悲憤詩》當是被適董祀后追憶而成。董祀犯罪當死,文姬親詣曹府為之求情,其“音辭清辯、旨甚酸哀”,曹為之動容,追回成命,董祀免于一死。時值天寒,曹操賜“蓬首徒行”之文姬以頭巾履襪,并詢及:“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答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涂炭,罔有存者。今所憶誦,裁四百馀篇耳。”曹操欲命人為其抄寫,文姬以男女有別不能親授謝絕。曹操予以紙筆,文姬以“真草”“繕書送之,文無遺誤”。鑒于文姬歸漢后,對整理其父文籍所作巨大貢獻,后人因以“中郎有女堪傳業”譽之。題名蔡琰的作品共有三篇,即見于《后漢書·董祀妻傳》的五言和騷體《悲憤詩》各一章,以及見于宋朝朱熹、郭茂倩分別編次的《楚辭后語》和《樂府詩集》的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此三者不僅均系于蔡琰名下,所寫亦大抵是她的身世,但是否為蔡琰所作,自北宋蘇軾以來即有異議。蘇軾以與史實不合和“東京無此格”為由,否認五言《悲憤詩》為蔡琰所作,而吳闿生卻謂其為文姬肺腑中言,絕非偽托。文學史界基本肯定五言《悲憤詩》為蔡琰所作,而以騷體《悲憤詩》與蔡琰身世多有不符,當出于晉人偽托。關于《胡笳十八拍》的真偽,從宋朝至今一直眾說紛紜,迄無定論。五言《悲憤詩》從開頭的“漢末失權柄”至“乃遭此厄禍”的三分之一的篇幅中,確有與史不合之處。但詩藝與史有別,不宜據此而疑其為偽作。此詩最成功處乃在寫母子之別情和末段對人物命運的“點化”,特別是被張玉穀稱為“總束通章”的“悲憤大結穴處”(《古詩賞折》)的末二句,更道出了“一生抱恨常咨嗟”(王安石語)的封建時代大多數婦女的悲劇命運。蔡琰事見《后漢書·董祀妻傳》和曹丕《蔡伯喈女賦·序》。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范石湖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薑齋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