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杜工部詩集輯注
杜詩箋注本。二十卷,附集外詩一卷、文二卷。清朱鶴齡撰。朱氏聰穎好學,日以誦書為樂,后又先后為常熟毛晉及錢謙益家塾師,更得以博覽群書。著述頗多,尤長于箋疏,著《尚書埤傳》、《詩經通義》、《春秋集說》等。又注李商隱詩。撰成《李義山詩集箋注》。約在明亡之后,朱氏開始箋注杜詩,錢謙益知道后,頗加許可,并將自己所箋之家藏秘籍吳若本杜詩及《九家注杜詩》付朱,意欲由朱將二人之稿合為一書。順治十二年(1655)至十四年間,兩人曾時相商榷。后朱氏返鄉完成書稿,錢謙益見后大為不滿,雖經朱鶴齡略加修訂,且已付梓,錢仍不滿意,其《與錢曾書》說:“不謂其學問繁富,心事周折,成書之后,絕非吾本來面目。”(《錢牧齋先生尺牘》)堅決不肯署名,遂至兩人反目,互相攻訐,并各刻其書,為避免授人以柄,故箋注時均力求精審。《輯注》之例言說:“杜詩編次,諸本互異,惟《草堂會箋》覺有倫理。蓋古律體制,間有難分;時事后先,無容倒置。不若從此本為便也。”似以《草堂詩箋》為底本,但洪業對此表示疑惑,《杜詩引得序》說:“蔡氏分杜詩為五十卷,朱乃從《集千家注》本分之外二十卷;蔡書編詩從魯訔之次,朱本次詩乃依違于《集千家注》本與錢本之間。”又羅列其正文與不同處,推斷朱氏所用之底本乃《集千家注》本,如明易山人本者之流,其言或是。全書二十卷,附集外詩一卷。詩以時間先后為次,不分體。朱氏輯注重在詮釋字句,間或亦在詩末綴一前人或朱氏自己的評述之言。引錄前人之注不多,僅趙次公、蔡夢弼、黃鶴三家及錢謙益之箋,馀則寥寥。朱氏自序曾謂:前人注杜,有“不可解而強解之”及“可解而不善解之”之失,更有“偽撰假托,疑誤后人”之弊,故其“今為翦其繁蕪,正其謬亂,疏其晦塞,諮諏博聞,網羅秘卷,斯亦古人實事求是之指,學者所當津逮其中也,余雖固陋,何敢多讓焉?”洪業《杜詩引得序》論錢、朱之交往及兩書之得失說:“雖然,注杜之爭,乃錢、朱二人之不幸,而《杜集》之幸也。考證之學,事以辨而愈明,理以爭而愈準。錢氏求于言外之意,以靈悟自賞,其失也鑿;朱氏長于字句之釋,以勤勞自任,其病也鈍。后來作者,大略周旋于二家之間,故清代杜詩之學當以二書為首。”此書第二十卷屢引顧炎武《日知錄》中《杜詩注》之語,而《日知錄》初刻于清康熙十一年,則《輯注》之初刻當在此稍后。今有康熙間金陵葉永茹刻本存世,1976年日本吉川幸次郎編輯《杜詩又叢》,影印了葉刻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杜少陵集詳注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