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元白詩箋證稿
唐詩學專著。今人陳寅恪著。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曾任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等校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等職。此書于1950年由嶺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室刊行;1955年作者修改擴充后,由文學古籍刊行社重版;1959年又經(jīng)作者增補材料、修訂錯誤,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重印出版;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陳寅恪文集》之六再版,增補作者十條附記。全書共分六章,分別對白居易、元稹《長恨歌》、《琵琶行》、《連昌宮詞》、艷詩及悼亡詩、新樂府,古題樂府等進行認真翔實之箋證。著者運用比較研究方法,對白居易、元稹二人作品,區(qū)分其題目題材,考訂其制作年月,詳繹其意旨詞句。如第六章《古題樂府》,著者比較元稹所作新題樂府不及白居易之二處,進而分析元稹“欲改創(chuàng)以求超勝”之心理,遂使其于元和十二年(即白居易于元和四年賦新題樂府后之八年),和劉猛、李馀古題樂府詩時所賦古題樂府詩十九首,得以補救所作新題樂府之缺憾,別出新意。對此,著者舉其最佳詩作加以證明。對同一性質(zhì)題目的作品,著者亦用比較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定其作成的年代,于同中求異,異中見同,以明了文學演化之跡象及文人才學之高下。如第二章《琵琶行》,著者以白氏《琵琶行》與元氏《琵琶歌》比較,先考訂二人作品年代,知元作先于白作。進而通過二詩逐句比較分析,得出白詩勝于元詩之結(jié)論。本書著者向以詩史互證之研究著名,故其以史證詩亦于本書可見一斑。如首章《長恨歌》論及楊太真之入宮始末,著者對清朱彝尊書《楊太真外傳》后之考證文字中有關(guān)武惠妃薨年,再考諸兩《唐書》、《唐會要》、《資治通鑒》、《大唐新語》等史籍,知惠妃于開元二十五年薨,而非開元二十四年。楊妃亦非于開元二十五年入宮,而在開元二十八年。考證史料翔實,多有見地。本書后有附論六則:白樂天之先祖與后嗣;白樂天之思想行為與佛道關(guān)系;論元白詩之分類;元和體詩;白樂天與劉夢得之詩。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修辭立其誠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