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帕里-勞德理論及其應用
口頭詩歌創作研究的一種。帕里-勞德理論又稱套語理論(FormulaicTheory),由美國學者米爾曼·帕里(Milman Parry)及其學生阿爾伯特·勞德(Albert Lord)所創。他們在南斯拉夫做實地考察時發現,遠古史詩并非一人所作,而是經過數代口耳相傳,不斷加工而成。那些口吟詩人多是文盲,自幼跟人學作詩技巧,了解故事內容,熟悉習用的詞語(即套語)和連貫故事片斷的套路(即套式)。套語幫助他們組織詩行,套式幫助構建整個詩歌。他們一旦獨立表演,便能脫口而出,即席吟唱。帕里-勞德理論對西方荷馬史詩和其他史詩研究影響很大,而且在它受到普遍重視后不久,西方漢學家就把它移植到了中詩研究領域。移植始于美國學者傅漢思(Hans H.Frankel),1969年他發表了《中國民歌〈孔雀東南飛〉里的套語語言》(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期)一文,研究的是一部敘事之作。接著美國學者王靖獻用來研究抒情詩,寫成《鐘鼓集》(伯克利,1974)一書,這是迄今所見移用套語理論規模最大、剖析最詳的著作。除此而外,還有一些用于中國古典詩詞和古典小說研究的例子。《詩三百》有襲用詩句、意匠的現象,這為帕里-勞德理論提供了試驗田。王氏以《詩經》為研究對象,分辨三百篇的套語與套式,統計套語在各類詩歌中復現的次數。根據統計資料及其分析,他得出如下結論:一、《詩經》基本上屬于口頭創作:二、它與音樂有關;三、它反映出了從口頭創作到書面創作的過渡;四、套語研究有助于確定創作年代的先后;五、西方所說的“套式”與中國所說的“興”極其類似;六、口頭詩歌自有其創作方式、審美標準,不能用書面創作去衡量。王氏將西方的口頭敘事詩歌創作理論移用于中國的抒情詩,是個大膽的嘗試,學術界對此褒貶不一。否定意見認為,中國的抒情詩形式短小,創作時詩人可在心內從容推敲,不必像西方吟行詩人那樣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參見“《詩經》里的套語”和“《詩經》里的套式”條。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己亥雜詩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廣濟耆舊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