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以才學為詩
古代詩學概念。原是宋代嚴羽對于宋詩創作的某種不良傾向的概括與批評。語見其《滄浪詩話·詩辨》:“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詩者,吟詠情性也。……近代諸公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且其作多務使事,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讀之反復終篇,不知著到何處。”嚴羽此論,繼承了張戒《歲寒堂詩話》對江西詩風的批評,針對當時詩弊,有為而發。大抵蘇、黃之后,江西派詩人主盟詩壇,最嚴雅俗之辨,因而詩人無不重視讀書學問。江西詩派講求“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無一字無來歷,無一韻無出處,使事融會經史,高其骨格,以資標榜。蘇軾才學縱橫,發而為詩,肆其辨博,自然無所不可,因其博學中洋溢著才氣性情。而黃庭堅后,同樣以才學為詩,而面目一變。方回批評黃詩云:“黃專用經史雅言,晉宋清談,《世說》中不緊要字,融液為詩。”(《桐江集·劉元暉詩評》)王若虛《滹南詩話》也云:“魯直論詩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世以為名言。以予觀之,特剽竊之黠耳。”針對江西詩派的不良詩風,嚴羽批評他們是“以才學為詩”。江西詩人,“多務使事不問興致”,視讀書為作詩,堆砌典實,賣弄學問,玩弄藝術,則違背詩歌“吟詠情性”的抒情特征,遠離形象思維的藝術。讀書并不妨礙作詩,讀書可以增加間接的生活知識,所以問題不在是否讀書,而在如何讀法。如杜甫讀書破萬卷,書為詩用,不為詩累而增其情趣。故嚴羽論詩,并不一般地反對讀書,所以說是“古人未嘗不讀書”;后人反之,專在詩中掉書袋,炫博逞辯,賣弄學問,則讀書愈多而性靈愈窒。可見嚴羽的批評正中肯綮,對糾正不良詩風,發揚優良傳統,具有一定的意義。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以形寫神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以議論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