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中州集
金代詩歌總集。十卷。金末元好問編纂。卷首錄金顯宗、章宗詩三首,末附《中州樂府》一卷,輯入金人詞作。題名“中州”,以金朝據有中原,南宋為偏安一隅之意。詩集輯金代已故作家二百五十一家,詩二千零六十六首。其作品和有關材料的來源,一是編者自己的記憶和搜輯所得,二是借用同時代魏元道和商平叔編集的《國朝百家詩》稿本。先完成一至七卷,按時代先后為序。后面的八至十卷實為續編。第八卷卷首旁注“別起”可證。第九卷從劉豫開始又分類別立“諸相”、“狀元”、“異人”、“隱德”、“知己”、“南冠”、“附見”諸名目,可知體例尚未統一。前列作家小傳,介紹其生平和創作,并有元好問與當代人物的評論。如卷三《趙秉文傳》,評曰:“七言長詩筆勢縱放,不拘一律。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以近體為之。至五言大詩,則沉郁頓挫,學阮嗣宗;真淳簡澹學陶淵明。以他文較之,或不近也。”保存了元好問《論詩》絕句以外的詩歌批評。又如卷六《王若虛傳》,稱其“博學強記,誦古詩至萬馀首”,“善持論……辯鋒起時,人莫能抗,從之(若虛字)能以三數語窒之,使噤不得語”。又如卷一《蔡珪傳》說:國初文士“如宇文虛中、蔡松年、吳激等,繼承北宋馀緒”,只能算“宋儒”,而“以國朝文派論之,故斷自正甫(蔡珪)為正傳之宗,黨竹谿(懷英)次之,禮部閑文公(趙秉文)又次之”。勾勒了金代前期文學的粗略輪廓。元好問編纂此書,目的之一在“以詩存史”,故撰寫作者小傳常旁搜博采,舉凡金代朝章國故,文化風俗莫不悉心記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之為“旁見側出,不主一格”。元人脫脫修纂《金史》頗得力于是書。全書脫稿后不久,即有刻本問世。今見為《四部叢刊》縮印童氏影元本,明毛晉汲古閣本(亦標為《初刻中州集》),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刻本。1959年中華書局據各本排印出版。
上一篇:詩詞研究·中國古詩與戈氏父女
下一篇:詩詞研究·中西比較詩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