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韻外之旨
古代詩學概念。指詩歌作品在語言文字之外的情韻意境。語出唐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耳。”司空圖總結發展了前人關于詩歌言、意之間表達關系的見解,對詩學審美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先如劉勰《文心雕龍·隱秀》“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皎然《詩式》“兩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樂公,覽而察之,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蓋詩道之極也”,都講到了文字之外的馀意。司空圖的“韻外之致”與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理論緊密關聯,較之以往論述更為深化。他的《詩品》中講“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就是“象外之象”、“韻外之致”的綜合闡說,正是因為超乎文字顯現的“象”,才得其“空”(《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即虛涵的意旨,也就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對此司空圖有一更為醒目的說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一說法,揭示了詩歌藝術思維的某些特征。藝術的空白,是讀者自由馳騁其藝術聯想和想象的廣闊天地。從接受美學角度言,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故為后代神韻說宗師王士禛所稱譽。其馀諸如宋梅堯臣“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司馬光“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之思而得之”(《續詩話》),蘇軾“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姜夔《白石道人詩說》),嚴羽“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滄浪詩話·詩辨》),明袁中道“天下之文,莫妙于言有盡而意無窮”(《淡戊集序》),清吳喬“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圍爐詩話》)等,都是由此發揚光大的。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音象意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顧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