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自家真態(tài)
古代詩學概念。意謂文藝創(chuàng)作不雷同、不擬襲,能保持一己獨特的風格。語見元胡祗遹《跋元李詩軸》:“大抵我輩自有胸中之妙,古人筆法自當遍修,直至自成一家乃有真態(tài)。”“真”為文學審美的基本概念,因所論角度、范圍的不同,其具體所指,時有變化。《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元好問《論詩三十首》云:“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此以自然為真,以誠為真。王充《論衡》:“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實,著文垂辭,辭出溢其真,稱美過其善,進惡沒其罪。”邵雍《詩史吟》:“詩史善紀事,長于造其真。真勝則華去,非如目紛紛。”此以虛夸為偽,以質(zhì)樸、寫實為真。胡祗遹所謂的“自家真態(tài)”則不同于此二者,乃是以富于個性特色為真,強調(diào)文藝作品必須形成自己一家的風格。這是對真的深入一層的認識。其立論乃是針對宋金季世師古擬古的流弊而發(fā)的。其《跋遺山墨跡》云:“詩文字畫不學前人則無規(guī)矩準繩,規(guī)矩于前人陳跡則正若屋上架屋。”《今文之弊》云:“記問辯博,掇拾鋪張之學易;沉潛體認,深造自得之學難。今人下筆數(shù)千言盡非己意,不過剽竊掇拾,解紅為赤,注白為素而已。”宋元之際隨著對師古擬古流弊的批判,對文學藝術個性特征的認識有所加深。稍前,王若虛《論詩詩》云:“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已覺祖師低一著,紛紛法嗣是何人!”對真的看法與胡祗遹相近。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