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移情
與詩學有關的美學概念。語見任昉《王文憲集序》:“六輔殊風,五方異俗,公不謀聲訓,而楚夏移情?!睆堛娮⒃唬骸把圆蛔髀曌u教示,而下人感其道德,已移情于善道矣。”可見,將“情”從此處移置彼處,兩相合通,謂之移情。但移情并不是僵硬的轉換,不是外在的涂抹,而是熱情的貫注,是表里的煥發。它是指作者把心中的情感移注于審美對象,使物我交融為一。在中國詩論中,“移情”雖然沒有作為一個專有名詞而提出,但“移情”的思想痕跡是歷歷可見的。先秦時期,《詩經·小雅·采薇》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之句,悲心移之于景物,但尚無理論概括。魏晉以后,“詩緣情而綺靡”(陸機《文賦》),詩人們在創作中進一步注意到物我之情的交流溝通。而“移情”,也主要是指詩人移情于物,使景物人化,而具有人的感情?!段馁x》描述的創作體會,其實正是移情的功夫:“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旁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所論則尤為具體:“夫神思方運,萬涂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薄坝^物”如果沒有生命感受,創作主體必不能移情于物。“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宋鄧椿《畫斷》),鈍根之人是絕然寫不出形象生動的詩句的。“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這種審美感受便是通過移情而獲得的。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自然和人一樣生生不息,而不是靜止的存在。所謂“一草一木棲神明”,正道出了中國詩人審美移情的哲學基礎。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秋瑾事跡研究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風流派·竹林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