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因革
與詩學有關的文論概念。“因”指沿襲,“革”指新變,系文學發展中繼承與革新的關系。劉勰《文心雕龍·通變》:“參伍因革,通變之數也。”意為沿襲與新變互相結合,才是“通變”的方法。劉勰以“通變”論文學,重在其“變”:“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文辭氣力,通變則久,此無方之數也。”但他既指出“因革”互生是“通變”的方法,也就是看到了“變”的內在辯證性,有所承又有所易。《通變》篇重在講文體基本道理和具體文辭文意之間的關系,而《物色》篇中,劉勰則明確將“因革”置于文學發展傳統之中:“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唐皎然以為“作者須知復變之通,反古曰復,不滯曰變”(《詩式》)。清吳喬就此發揮道:“詩道不出于復變。變謂變古,復謂復古。變乃能復,復乃能變,非二道也。”(《圍爐詩話》)對“因革”作了較詳盡闡述的當推葉燮。他首先明確變化是世間事物包括詩的基本運動法則,因而對詩歌歷史應把握其正變盛衰、因創沿革。他考察了中國古代詩歌歷程,以為“因而能創”是基本規律,前后代詩歌之間,“前者啟之,而后者承而益之;前者創之,而后者因而廣大之。使前者未有是言,則后者亦能如前者之初有是言;前者已有是言,則后者乃能因前者之言而另為他言。總之,后人無前人,何以有其端緒;前人無后人,何以竟其引伸乎?”(《原詩·內篇下》)這講的就是繼承和創新之間的辯證關系,由此對詩人的要求就是“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會古人”(《外篇下》)。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四溟山人全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國朝姚江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