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作名·行次西郊作一百韻
唐詩篇名。五古。李商隱作。見明刊本《李義山詩集》卷四。作于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冬。李商隱的恩師令狐楚于漢中病重時,召其前往代草遺表。死后,李商隱與令狐子弟護喪歸京,途中見到長安西郊右輔(即今陜西鳳翔一帶)農村的殘破景象,詩人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村民的敘述,詳盡而具體地描繪了“高田長槲櫪,下田長荊榛。農具棄道旁,饑牛死空墩。依依過村落,十室無一存”的慘況,借此追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尤其著力探討開元、天寶和安史之亂后政治日益腐敗、導致戰禍頻仍、民不聊生的原因,并對國家治亂問題提出見解:“又聞理與亂,系人不系天”,即要求君明臣賢,中樞得人,地方官仁厚愛民。全詩一百韻,長達千字,可分為三大段。“一段敘長安亂后景況,二段遺民述亂亡始末,三段感慨結”(屈復《玉谿生詩意》)。在結構布局、主題旨趣方面效仿杜甫《北征》,而發揮議論則過之。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評曰:“李義山行次西郊百韻,少陵而后,此為嗣音。當與《韓碑》詩兩大。”何焯則以為:“此等杰作,可稱詩史,當與少陵《北征》并傳。”(《義門讀書記》)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蜀中詩話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袁枚續詩品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