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總集· 濂洛風雅》新詩鑒賞
理學家詩總集,六卷,南宋金履祥編纂。履詳(1232~1303)字吉父,號仁山,蘭溪(今屬浙江)人。受學于南寧著名理學家王柏,為一代名儒,召為史館編修,未赴而宋亡,遂隱居著書,一生著作甚富。
此書惟收宋理學家之詩。本來“詩”與理學家無關。“洛學”的代表人物程頤連杜甫這樣受儒家思想影響之深的詩人都要責難,說“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是“閑言語,道出則甚?”按說理學家們本來不該寫詩。可是傳統的教育中就有關于讀詩和寫詩的內容,有了這種教養,在周圍文人士大夫都能寫詩的環境中,就不免會有寫詩的沖動,這正如會游泳者,在江河湖海就不免有游泳的沖動一樣。理學家寫了詩,后世就有理學家詩歌的編輯。本書是第一部理學家詩集,起自北宋周敦頤,終于王柏、王侶,共四十八人,書前仿呂本中《江西詩派圖》作《濂洛①詩派圖》,以師友淵源為統系,并附有濂洛詩人簡單生平仕歷。
金氏選編此書大約就是以人為綱,以時代先后為系,后履祥館于唐良瑞家,他以為濂洛諸人之詩雖然皆屬風雅,但風雅也有大小正變之別,周、魯之異。于是唐氏把銘、箴、誡、贊、詠四言者為風雅之正,放在第一卷,楚辭、歌騷、樂府、韻語為風雅之變,列為第二卷。五言、七言古風為雅之再變,絕句律詩為風雅之三變,這些放在第三至六卷。理學家詩有其獨特點。雖然此書《序》中所言:“仁山先生所輯濂洛諸子詩率皆天籟自鳴,出于風雅,無一不根于仁義,發于道德,宣尼復起,其必采而錄之矣。”這些話未免有溢美之處。但卻表達出理學家詩歌的特點,即其內容多為演繹儒道,闡明義理。但“理”與“情”不是完全對立的,有時亦可以“以情載理”。理學家有些作品,發于性情,以闡明性理,也有可讀之處,這一點在介紹朱熹詩集時即已談到。它們與“平典如道德論”的兩晉玄言詩不同。此集所選的作品也有不少屬于此類,這是上乘。此集所選有些根本不能算詩,如開篇周敦頤之《拙賦》以及一些祭文,《東銘》《西銘》等,這些在形式上都不合格,內容上則更不能算詩。有些在形式上似詩,如《門扉》“有風還自掩,無事晝常關。開合從方便,乾坤在此間”只能算押韻之“謎語”,還有相當數量的作品以酣暢之筆描寫剎那之感受,用以表現某種義理(從詩的角度來看就是“理趣”),如“云淡風輕近午天”,“南來北往休便休”等詩,這些作品對明、清理學家詩也有一定影響。
此書有《金華叢書》本,被收入商務印書館民國間排印之《叢書集成》。朝鮮黃泌秀將此書分訂為四卷名曰《增刪濂洛風雅》。清朝張伯行選周敦頤、程顥、程頤到羅洪先等十七人之詩凡九卷,亦名《濂洛風雅》,從選目到編排都與金履祥所編書不同。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龍性堂詩話初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談龍錄》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