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 九家集注杜詩》新詩鑒賞
詩別集,三十六卷,唐杜甫撰,南宋郭知達編輯。甫見《杜工部詩集》,知達,成都(今屬四川)人,生平字號不詳,大約生活于南宋理宗時代。
宋代是杜詩研究十分興盛的時代,“千家注杜”之說雖然有些夸張,但見于著錄的杜詩注本總有幾十種之多,涉及的注釋者也超過百人,因之應時而生的便是匯注本。“分門集注”本、“百家注”本皆為坊間為牟利而編,良莠不辨,問題很多。而“九家注”則是較早和較好的注本,成書于淳熙八年(1181),包括宋祁、王安石、王洙、黃庭堅、薛夢符、杜田、鮑彪、師尹、趙次公等九家注,以趙注收錄最多;宋祁、王安石、黃庭堅只是偶有征引,刪去了當時流傳很廣、影響較大的偽“東坡注”。這個偽注本錯誤百出,可以說此注是宋人注杜諸人中最低劣的,因冒用蘇軾之名,故為人所重,知達刪之是非常明智的。“趙次公注”在宋人注杜中成就最大,除了箋注詳盡,編年較為確切外,趙氏還善于挖掘杜甫詩意。如注杜甫在夔州的《寫懷》二首中“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兩句,趙注云:“蓋賤之所悲者,以貴形之也,故無貴則賤不悲矣;貧之所以不足者,以富形之也,故無富則貧者亦足矣。而舊注云,貴賤貧富一委順而已,所謂樂天知命者,非是。”趙次公所指斥的宋人“舊注”對杜詩理解錯誤,直到清代的仇兆鰲解釋此二句還說:“茍能達觀,窮達生死,皆可一視,何必多此哀樂乎?”這更是有意削弱杜詩的思想性,比趙注還倒退了。趙注占“九家集注”的一半,基本上保持了趙注的本來面目。書中所收的“師尹注”在其他注本中也不多見。
此書原刊于南宋淳熙間,已佚,南宋寶慶元年(1225)曾覆刻于廣東,此本有兩種殘本傳世,其中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本存三十一卷,并抄補五卷,遂成全璧。民國間商務印書館曾據此制成鉛皮版,后未能付印。1982年中華書局據此版影印出版。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顧華玉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己畦詩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