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愚庵小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十五集,詩五卷,清朱鶴齡撰。鶴齡(1606~1683)字長孺,號愚庵,吳江(今屬江蘇)人。明末諸生,明亡后絕意仕進,以著述為業,曾箋注杜甫、李商隱詩而流傳后世。因潛心寫作與讀書,行不識路途,坐不知寒暑,人或謂之“愚”,因以為號,與顧炎武交好,共同組織“驚隱詩社”。
朱氏為明遺民,雖未參加實際戰斗,但亡國之痛也很深切,故其詩也多感事傷時、眷懷故國之作,特別是歌頌反清戰士、遺民斗爭精神的作品感情真摯,富于感染力。《臨江王節士歌》描寫在國破家亡、黑云壓城的時刻,王節士拔劍而起:“斬鯨鯢、跨溟渤,紫髯一張猬毛磔。履腸涉血憤始平,夜夜天街看太白。”《精衛詞》中以精衛比喻堅持斗爭的人們,他們“精誠自能開浩劫,仡仡力與天吳爭。西山草木會有窮,怨氣往來終不歇。天地沉冥滄海枯,帝女之靈乃可絕”。小鳥銜木填海的精神與天地同存,這是中華民族奮進精神的象征。朱氏勤于寫作也是有寄托的:“海錄遺編手自披,百年丁運欲何之。鐵函怨史文難滅,釣瀨狂歌鬼亦悲。匹馬居庸符白雀,雙丸淮右整朱旗。不知王戴諸山叟,(自注:王逢、戴良輩)底事終身痛黍離。”(《詠史》)作者曲折地表明自己的著作是包含有民族隱痛的,希望能得到后世的理解。
朱詩中還有一些描寫天災人禍的作品,如《湖翻行》寫太湖泛濫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但清政府追索仍不稍停。《刈稻行》寫雨旸失調,稻谷歉收,百姓無以為生。
朱氏雖注杜詩及李商隱詩,但其創作受白居易影響大一些。其詩平易淺白,流暢通達,不尚雕飾。
朱集較早刊本有清康熙十年(1671)刊本,作者尚在世,分十五卷,此為金閶童晉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影印出版。另有燕京大學民國間鉛印本,附補遺二卷,一卷為詩,一卷為文,較完善。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魏晉南北朝部分·嵇康集校注》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秋星閣詩話》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