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金元部分· 吳禮部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二十卷,詩賦八卷,元吳師道撰。師道(1283~1344)字正傳,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至治進士,延祐間為國子博士,以禮部郎中致仕,卒于家。
吳詩多題詠高山大川、名勝古跡之作,內容比較空泛,如其詠古往今來名臺十首,每首一臺(如姑蘇臺、章華臺等),無非是感慨興廢,很少新意。吳詩中有一些描寫行役路途山光水色的作品往往“清新峭拔,一洗議論纖靡之習”(胡應麟語)。如《德興開化道中》“宿云逗疏雨,睒睒吐晨旭。晴光動千花,霞雪動川谷。白鷴戲深叢,黃鳥鳴灌木。俯仰竟忘疲,歷此溪百曲”(二);兩崖蒼石間,湍水激清瀉。山桃爛紅芳,光影連上下。春風忽怒起,意乃媚行者。飛花撲人來,攬之欲盈把”(三),較其題詠之作還是有些特色的。吳集中有《送貢秔米進京》詩。此詩細致描寫這種貢米種植收獲和納貢過程,從表面上看仿佛這一切都出于百姓對皇帝的忠心:“頗聞播種初,行者避畎疆。斂收畢徵納,老稚不敢嘗。擾擾府中集,數日何奔忙,珠璣歷萬指,錯落照九光。圓好中式初,緘封謹縑囊。矧今歲旱干,彌望茅葦荒。野人懼不供,挈瓶越林崗。及茲幸充數,揚帆上天倉。惟民恒秉品,食芹猶不忘。勤動非所辭,有司貴循良。賢侯承重命,護視嚴周防。行行不可遲,去去凌風霜。玉食倘見登,仁恩沐汪洋。愿推及物心,共樂斯時康。”從地方官吏(如果他是個循良之吏)到老百姓無不戰戰兢兢地為種好和運好貢米操心,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皇帝能夠吃上幾口。全詩都是正面敘述,但后世讀者從中會感受到被迫進貢的農民們的辛酸與悲哀。
吳集元代即有刻本,絕少流傳,歷來以抄本流傳,清刻《續金華叢書》,其中有《吳禮部集》。
上一篇:《詩詞曲論·詞論·雨村詞話》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宋代部分·青山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