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詞論· 七頌堂詞繹》新詩鑒賞
詞論,一卷,清劉體仁撰。體仁(1612~1677)字公勇,潁川衛(今安徽阜陽)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官至吏部郎中,與宋犖、王士禛、施閏章等人詩文唱和,號“十才子”。
劉氏論詞崇尚婉約之作,書中多論填詞之法:“詞欲婉轉而忌復”,“詞起結最難,而結尤難于起,蓋不欲轉入別調也”,“詞字字有眼,一字輕下不得”,“中調長調轉換處,不欲全脫,不欲明黏,如畫家開闔之法,須一氣而成。則神味自足”,“詞有警句,則全首俱動”,“詞中對句,正是難處,莫認作襯句”。作者立腳點不高,故其所議論不免流于瑣碎。
他認為李清照作品是當行本色的:“柳七最尖穎,時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撋就’類,下此則‘蒜酪體’也。惟易安居士‘最難將息,怎一個愁字了得’,深妙穩雅,不落‘蒜酪’(按:“蒜酪”為北方人常食。所謂“蒜酪體”,即帶有北方胡人之風格。詞為南方水鄉產物,許多詞論家以此為正宗,反對沾染北方習氣),亦不落絕句,真此道本色當行第一人也。”并認為周邦彥詞“體雅正”,而辛棄疾詞“非詞家本色”。從這些地方可見劉氏論詞主張。
書中還把唐末至明初這一階段詞的發展演變分為初、盛、中、晚。以唐末五代為“初”,北宋朝為“盛”,以周(邦彥)、張(先)、柳(永)、康(與之)為“大家”,南宋為“中”,以姜夔、史達祖為代表作家,明初為“晚”,頗為牽強。
此書有清刻《別下齋叢書》本。另有中華書局1986年排印《詞話叢編》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總集·皇元風雅》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宋之問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