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道教·五斗米道
最早出現(xiàn)的道教組織。東漢順帝時,沛國豐 (今江蘇豐縣) 人張陵客居于蜀,赴鶴鳴山 (在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學道,于公元142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一日半夜,自稱遇見老子,授以道法,命為天師,遂自創(chuàng)一教。因入教者須出五斗米,所以被人稱為 “五斗米道”或“米道”。五斗米道奉老子為道教之最高天神,稱為“太上老君”; 以 《道德經(jīng)》為經(jīng)典,張陵親自作注,名 《老子想爾注》。此書已經(jīng)散佚,現(xiàn)在能見到的是清末從敦煌石窟中發(fā)現(xiàn)的六朝寫本殘卷。書中說: “死亡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可怕的。畏死樂生是仙士與俗人共同的特點,只是所行不同。俗人雖畏死,但不信道,好為惡事,所以難脫死因,必死無疑; 仙士也畏死,但信道守誡,所以能超脫死因,長生久視。” 又說: “欲求仙壽天福,關鍵在信道,在守誡守信。” 五斗米道最初在巴蜀一帶流行,信徒多是下層民眾。張陵死后,子孫繼傳其道。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張陵孫張魯?shù)玫揭嬷葑罡哕娬L官劉焉的信任,命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率兵攻取漢中。張魯遂趁機割據(jù)漢中,自號 “師君”,以 “鬼道” (即五斗米道) 教民。初入教者謂之“鬼卒”,資深信徒則號 “祭酒”。張魯在漢中實行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不設官吏,以祭酒來管理百姓。教民誠信不欺詐,犯法者原諒三次,然后行刑。又讓各祭酒沿路設立義舍,里面放著肉米,過路人餓了,可以自行取用,以腹?jié)M為限。這樣,自然又吸引了許多外地百姓入教,五斗米道達到了鼎盛時期。張魯割據(jù)漢中近三十年,后來歸降曹操,被任為鎮(zhèn)南將軍,封閬中侯。其后,五斗米道繼續(xù)在民間流傳,甚至進入了高門望族之家,例如大書法家王羲之就曾信奉五斗米道。至東晉末,出生豪門的孫恩、盧循以五斗米道的宗教形式聚眾起事,后遭統(tǒng)治者鎮(zhèn)壓而失敗。自此而后,世間便諱言五斗米道,而僅稱“天師道”。于是,五斗米道的名字也就逐漸消失了。
上一篇:史學·史籍·書目答問
下一篇:禮俗學·禮制·五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