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xué)·史家·董狐
春秋時晉國史官。據(jù)《左傳》 宣公二年,晉靈公無道,趙盾屢諫,靈公不但不聽,反而要殺害他,他被迫出奔,他的族人趙穿殺靈公。趙盾尚未出國境,聞訊而返。太史董狐這樣記載此事: “趙盾弒其君。”趙盾說: “嗚呼! ‘我之懷矣,自貽伊戚。’ 其我之謂矣!”意思是說: 我多情善感,結(jié)果留下這個惡名。孔子評論道: “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趙盾,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乎,越境乃免。” 意思是說: 董狐是優(yōu)秀的史官,能按照章法直書不隱; 趙盾是優(yōu)秀的大夫,能承受惡名。他要是走出國境才返回,就沒事了。趙盾在尚未離境時,其族人殺死無道的國君,他就要代其受過,被以“弒君”的惡名。又據(jù) 《左傳》 襄公二十五年,齊國權(quán)臣崔杼殺齊公,太史書曰: “崔杼弒其君。”崔杼殺太史。太史弟繼承兄位,照樣直書,又被殺。其弟接著再書: “崔杼弒其君。” 崔杼無可奈何,只好作罷。南史氏聽說崔杼殺死太史,便帶上竹簡前往,得知崔杼之惡已經(jīng)載于青史,才返回。春秋時代的規(guī)矩或 “書法”是否合理,姑且不論; 后代史官是否都敢于 “不虛美,不隱惡”,也是一個問號,但董狐秉筆直書的精神,齊太史兄弟以身殉職的勇氣,經(jīng)過孔子的褒揚,便成為中國歷代史家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的典范。南宋文天祥 《正氣歌》: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這種 “實錄” 傳統(tǒng)一直是傳統(tǒng)史家賴以自立的精神支柱,即使暴君的淫威,也難以將其動搖。難怪前人有言: 帝王最怕史家。
上一篇:宗教學(xué)·道教·葛洪
下一篇:政治學(xué)·國家·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