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附:語言學·四聲
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即平、 上、 去、 人。 上、 去、 入總稱仄聲,故四聲又稱“平仄”。古四聲是漢語客觀存在的語音現象,但直到南朝,才被學者發現,并有意識地運用在詩歌和駢文中,即所謂 “平仄相拗”,造成低昂互節、抑揚頓挫的音響效果。其發聲特點,古人有口訣說: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边@是中古漢語的四種聲調,元代時,漢字的四聲已發生變化,如入聲開始消失。周德清著 《中原音韻》,總結當時北方共同語音的新變化,提出 “平分陰陽,入派三聲”,即將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將入聲分派到陽平、上聲、去聲中去,于是漢語四聲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與現代漢語的四聲非常接近: 陰平對應一聲,陽平對應二聲,上聲對應三聲,去聲對應四聲。但明清文人寫詩作詞,卻照舊用中古四聲的平仄規則。古今四聲的對應關系是: 陰平 (一聲)、陽平 (二聲) 是平聲,上聲 (三聲)、去聲(四聲) 是仄聲,入聲則分別轉到這四個聲調中去了,只有某些方言中還保留著古入聲字的讀音?,F代人如果想知道哪些字在古漢語中屬入聲字,則須查閱入聲字表。
上一篇:史學·史籍·四史
下一篇:政治學·國家·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