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附:語言學·反切法
古代漢語的一種注音方法?!胺辞小?是東漢末年才出現的新式注音法,當時,梵文佛經傳人中國,梵文是拼音文字,有的學者從梵文和漢字的對比中,悟出拼音的原理,并根據這一原理來分析漢字的讀音,分析出漢字的聲和韻,又用兩個漢字來表示聲和韻,然后將其聲和韻拼合成一個音,于是就有了 “反切”這種新的注音方法。所謂 “反切”,就是反復切摩以成音之意,具體地說,即用二字相切合,取上一字的聲母,與下一字的韻母和聲調,拼合成一個字的讀音,常寫作 “某某反” 或 “某某切”。如陸德明 《老子音義》: “難,乃但反?!?即取 “乃” (nai) 的聲母與 “但” (dan) 的韻母和聲調,拼出 “難” 讀音為nan。又如《康熙字典》: “禳,如陽切?!?即取 “如” (ru) 的聲母與 “陽”(yang) 的韻母、聲調,拼出“禳” 的讀音為rang。在宋代以前,反切所用的代表聲和韻的字是隨意選取的,唐末僧人守溫取漢字為三十六字母即聲母,宋人又用韻書的韻目字作為韻母,用于反切,其法遂益為精密,成為最通行的注音法。但是,由于古今字音變化,若用現代讀音,有時切不出正確的讀音,如 《老子音義》: “令,力征反。” 如以現代讀音,就會拼成leng。又 如:“樸,普角反。” 如以現代讀音,就會拼成piao。一九一三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讀音統一會制訂的國語注音字母 (聲母二十四個,韻母十六個),流行了一千七百余年的反切法才被淘汰。
上一篇:經濟學·制度·占田法
下一篇:文學·文體·古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