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龍舞
華夏傳統民間舞,象征華夏民族精神,氣勢磅礴,雄渾豪壯,廣泛流傳在全國各地。世界上只要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在節日的燈火中,必有龍舞。關于龍舞的記載,在中國史不絕書。描寫龍舞的詩文從漢至清不斷出現。龍,是中華民族祖先創造的一種意想動物,是氏族圖騰特征的集合體。它記錄了許多氏族融合、統一的歷程。一直是華夏民族的象征物和吉祥物。人們迷信龍能騰云駕霧,呼風喚雨,因此舞龍祈雨之風從遠古流傳至今。但另一方面,隨著時代進步和人們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強,龍的神力會給人們美好生活的信念逐漸淡化,將龍舞作為一種自娛、娛人的觀賞性藝術的作用日益增強。漢代百戲中已有魚龍曼衍之戲。唐代繼承了漢代舞龍求雨的風俗。在旱情特別嚴重時,宮廷舉行燭龍齋祭。明清之時,舞龍更為普及。
《龍舞》流傳幾千年,產生出多種樣式。布扎的各式《布龍》最常見,彩繪布龍多在白晝舞蹈。體內不燃燈,而以竹篾制成節節圓筒形龍身,數十人,每人手舉一節,依靠配合默契的群體動作,舞出巨龍蜿蜒翻騰的雄姿。常以雙龍加一高舉珠球的舞龍人表現“二龍戲珠”,二龍圍繞珠球,時而龍頭高昂,飛龍在天,時而龍首俯沖,潛龍入淵。南方還流行《草龍》舞,用草、藤扎成龍形,多在久旱不雨時,由赤膊人沿街起舞,圍觀人群不停向龍潑水,舞龍者被淋得全身濕透,以此祈雨。舞《草龍》有時也叫舞《香火龍》,一般舞《香火龍》在發生蟲災時,夜間進行,把草龍全身插滿香火,香火龍穿過街巷,舞至田邊地頭,飛蟲有向光性,逐龍身而飛,越聚越多,突然,舞龍隊伍在水塘邊停下,猛地將草龍連頭帶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沒了龍,也淹沒了飛撲香火的蟲群。
浙江流行的《百葉龍》舞,是一種構思、制作都特別有藝術性的龍舞。舞者手持各種形狀的彩燈翩翩起舞,人們只見朵朵盛開的荷花在片片荷葉中飄動,一只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飛舞。一段優美抒情的舞蹈后,舞者齊聚場中。突然,一條巨龍呈現在人們面前,原來那一朵特大的荷花燈背面繪制的是一個輝煌的龍頭,朵朵荷花燈組成龍身,片片花瓣變成龍身上的片片鱗甲,蝴蝶燈則成了擺動的龍尾,而荷葉燈則變成了朵朵白云。于是一條美麗的花龍便橫空出世,在白云間穿行縈繞。廣東一帶的火龍舞則更為精彩刺激,蜿蜒的火龍口中吐火,身上冒火,飛騰的烈焰灼燒舞龍人,但舞龍者仍奮不顧身,飛舞不停,身上燒灼的傷泡越多來年越幸運的意念,使舞龍者忘記了燒灼之苦。火龍以它耀眼的光芒,閃爍在元宵佳節的燈火中,凌空飛舞,穿過歡騰的人群,宛若真龍下界。《紙龍》、《段龍》等舞,龍頭、身、尾分離,依靠舞動紙條、綢帶等流動的線條,表現出龍敏捷靈活的身姿。羌族的巫舞中有《麻龍》舞。巫師一手執一精制龍頭,另一手舞動六米余長的麻繩為龍身,兩手配合密切,龍首時起時伏,龍身也隨之甩動,龍尾在甩動中啪啪作響,是一種風格獨特的龍舞。
此外,還有以穩定的造型、華麗的裝飾取勝的《板凳龍》,舞時,以長條凳飾龍形,分別在長條凳上扎上龍頭、身、尾,三人起舞,前面二人各舉一條板凳腿,高舉龍頭,后面一人雙手舉起板凳的后兩條腿,緊跟其后執龍尾,上下滾動,煞是好看。浙江新安等地的大型《板凳龍》舞,氣派更為宏大。龍頭、龍尾由高超的民間藝人精心扎就。龍身各節由各家各戶扎制,扎制時關門閉戶,為了節日上一比高低。節日之時,家家戶戶抬出自扎的龍身,一節一節連接起來,一節稱一轎,小村能有八九十轎,大村能形成近二百轎的巨龍,浩浩蕩蕩的人群,掮著自制的龍身,在鞭炮、鼓樂聲中,巨大的龍身越轉越快,直至首尾相纏,形成游龍盤柱之勢,然后再舒展龍身,繼續穿街游巷。中華龍舞表演形式極為豐富,姿態各異,至今猶歷歷可見。
上一篇:歷代農民起義·黃巢起義
下一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兩漢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