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說文解字
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許慎編撰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字典。許慎(約67~約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縣)人。曾師從賈逵受古學,博通經籍,時人譽為“五經無雙許叔重”。曾由郡功舉為孝廉,官至太尉南閣祭酒。《說文解字》創稿于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成書于漢安帝建光元年(121),歷時22年。本書創作的初衷是為了駁斥今文學家在解釋經籍時的某些說法的,沒想到后人首先肯定了其在文字學上的貢獻,從而變成了一部旨在分析文字形體結構、探究原始意義的經典著作。
《說文解字》俗稱《說文》,共15卷,共收篆文字頭9353個,另收重文(即附于篆文下的古文、籀文字體)1163字,總共10 516字。許慎把這些字頭按540部首分部排列,然后把形體相似或意義相關的部首依類相從地加以編次,從而形成“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條牽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的條理。《說文》是據古文經和《史籀篇》、《倉頡篇》等書加以廣泛征引古書中的材料和先秦兩漢學者的說法編撰而成的。其釋字體例大致是:先列出篆文字頭,然后釋本義,再用“六書”的理論分析字的形體構造,有時還列出異體字,用形聲聲旁或“讀若”來說明讀音;然后收錄異說,廣證博引,以使其說豐滿。《說文》是當時許多經文學家、文字學者的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為后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成就有二:一是總結闡發了“六書”理論(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這一理論奠定了漢字形體學的基本理論框架,而在《說文》一書中,許慎率先科學地運用這一理論于漢字系統的分析。可以說,“六書”理論的闡述及廣泛運用,是我國文字學真正產生的標志。另一成就,《說文》首創了部首分類體制,這一舉措使紛紜雜亂的文字初步有了門類可歸。這不僅使漢字有了便捷的檢索方法,而且有助于后人對字形結構的分析和對字的本義的深入理解。但由于時代的局限,《說文》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點,有時候受小篆字形的束縛,不考字的本源,因而誤解字形;再者,歸納的部首繁多,翻檢起來仍不方便。
歷代研究《說文》的學者很多,唐肅宗乾元年間,李陽冰規摹小篆,刊定《說文》為20卷。南唐時徐鍇撰《說文解字系傳》,世稱“小徐本”。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徐鉉同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人奉詔校正《說文》,補收了很多字,每字加反切注音,還加了許多個人的見解,此本世稱“大徐本”(即現今通行本《說文》)。清代學者研究成就最大,據統計,研究《說文》的竟有203人之多,其中著名的有: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說文解字釋例》、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史稱“說文四大家”)。近人丁福保把研究《說文》的二百多種專著匯集在一起,編成《說文解字詁林》,共82冊,書末附有通檢,為閱讀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版本有明崇禎年間毛氏汲古閣刊本、《四部叢刊》影印北宋刊本、清朝孫星衍校刊《平津館叢書》本、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陳昌治本等。
上一篇:傳統美德·誠信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