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畫像磚
用木模壓制出有凹凸線畫面的磚塊。通常嵌在墓室或建筑物的壁面上。流行于漢代,既是建筑結構的一部分,又是一種裝飾品。形狀有方形和長方形幾種,有的還著有色彩。磚面圖案的內容多表現戰爭、狩獵、車騎、宴飲、舞樂等生活場面。亦有反映當時流行的黃老思想、宿命論和厚葬的風俗。技法上,一般均有質樸、寫實、生動的特點。
畫像磚在秦代已有出現,如陜西博物館所藏的狩獵磚,它使用五種印模,在磚面上印出侍衛、宴享、苑囿、射獵畫面。其中射獵一幅最生動,彎弓而射的獵手騎馬飛馳,獵犬緊追,小鹿驚慌逃竄,富于生動形象性,造型、構圖都具有簡練明快的特點。到了漢代,漢墓中保存了大量的畫像磚。內容多為夸耀死者的華貴,宣揚升天成道的迷信思想,也有描寫現實生活的作品,作者的寫實能力和藝術技巧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這個時期以四川和河南兩地的畫像磚較為著名。漢代流行于四川的畫像磚,是用木制印模在半干的磚坯上印后燒制而成。主要作為墓室建筑材料,一般嵌于墓室或墓道的兩壁半腰,形成一條飾帶,部分嵌于后壁。各墓所用磚量不等,少則數塊,多則二三十塊。形制有40厘米左右的方形磚和長46厘米、寬26厘米左右的長方形磚兩種。畫面題材近百種之多,以車騎、弋射、井鹽、莊院、采桑、闕觀等作品最代表漢代該地區社會生活的獨特風貌,區別于其他地區。西王母、伏羲、女媧的形象是神話演變的最后模式,三足烏、蟾蜍、九尾狐充列西王母周圍,伏羲、女媧分持規矩呈對立或交尾狀,有的則與日月同體。畫面的浮雕效果較畫像石強烈,物象輪廓有渾圓感,而細部的線條則修長靈活,使作品呈現較重的繪畫意味。代表性的如井鹽畫像磚,出土于成都揚子山漢墓;弋射收獲畫像磚,亦出土于揚子山漢墓。
同時河南的畫像磚也獨具特色,與四川的畫像磚不同,大部分是多種模子即多種形象在磚面上構成的畫面,有主題性與裝飾性統一的特點。目前已發現數千塊,卻又因地點不同而形制與風格也各異。洛陽出土的陰線刻空心磚屬西漢時期,一般16至20厘米寬,60至100厘米長,20厘米左右厚,畫像印出后偶有刀刻修飾痕跡,或直接用鐵筆刻成。畫像呈散點排列,較疏朗,一般無畫面主題,形象主要有持戟武吏、張弓獵人、天馬、虎、虎逐雙鹿、朱雀、樹及花紋等。鄭州和禹縣出土的空心磚屬西漢末期至東漢時期,有平面浮雕、陽線刻、陰線刻等多種手法。由于每一磚面由多模組成一個畫面,體現了一定布局構思和主題,如“建鼓舞”、“庭院”等,后者尤以豐富的構圖展示豪華的貴族宅第為特色。也有的一磚一模,更顯裝飾意趣。南陽地區出土的空心磚或實心磚及長條磚屬東漢中晚期,以浮雕手法呈渾圓、立體感強的面貌。一般為一磚一模,以斗獸、舞蹈、音樂、出行、求雨和神話等豐富的題材超過其他河南畫像磚作品。此外,河南各地都出土一種刻印有花紋圖案的小磚,題材簡單,裝飾性強,像一個大空心磚的局部,有的刻印紀年或吉祥語句。漢代以后,畫像磚的制作漸少,南朝墓中也有發現,后代園林建筑等也有畫像磚,多為浮雕與圓雕的結合。
畫像磚
畫像磚
上一篇:雕塑·畫像石
下一篇:古代教育·癸卯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