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明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末農民戰爭推翻了元朝的黑暗統治,朱元璋又掃滅群雄,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明朝,在政治、軍事等方面革舊鼎新,并使社會經濟在洪武朝(1368~1398)就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文治武功及其所建立的明王朝在中國古代史上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1352年2月,定遠土豪郭子興響應劉福通,起義于濠州,自稱紅巾軍。不久,曾為游方僧的朱元璋也參加到這支隊伍中來。朱元璋由于才略出眾,深得郭子興的器重。1355年郭子興死,朱元璋掌握了這支軍隊的實際領導權。6月,朱元璋南渡長江,奪取了太平路(安徽當涂)一帶大片地區。次年3月,他又率水路大軍攻克集慶路(南京),改名應天府,建立江南行省。朱元璋以應天為根據地,并分兵略鎮江、金壇等地,逐漸發展壯大,成為當時起義軍中的一支勁旅。然而朱元璋的處境仍很困難,東有張士誠,西有徐壽輝,南有元軍,形勢比較嚴峻。而這時,元軍的主力正在北方和劉福通激戰,無力他顧,于是朱元璋決定集中兵力,消滅孤立分散的元軍、地主武裝和其他割據政權的軍隊,先后出擊浙西、浙東。在這中間,朱元璋非常注重任用地主階級為自己效力。當攻下徽州時,朱元璋采納了名儒朱升的策略“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這三條方針使朱元璋為以后的戰勝群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359年,朱元璋攻克了浙東很多城池,進占了浙東,并重金聘請出當時的名士劉基、葉琛、章溢、宋濂等人,請他們為自己出謀劃策,參預軍政,這時,朱元璋的隊伍已經具有很強的實力了。于是朱元璋開始實行統一全國的大計。
為了實現自己的統一大業,朱元璋采取了遠交近攻、分而治之的斗爭策略。1360年,陳友諒勾結張士誠,準備順流而下,東面夾攻應天府。朱元璋采納了劉基的主張,設法埋伏,打敗了西面的陳友諒,東面的張士誠懾于形勢,未敢出動。1361年陳友諒反撲失敗,許多部將投降了朱元璋。1363年雙方在鄱陽湖進行決戰。朱元璋采用火攻,把陳友諒用鐵索聯在一起的大艦焚毀了不少。陳友諒在大戰中中流矢身亡。1364年,朱元璋掃滅陳友諒余部。1367年9月,朱元璋又剿滅了張士誠,擺脫了東西兩側遭受夾攻的困境。之后,朱元璋迅速南下,兵分三路進攻方國珍,11月方國珍降。1364年,朱元璋即吳王位,設立百官,建立了一整套封建統治機構。1367年12月,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洪武,定國號為明,以應天府為京師。明建立后,除了元朝的殘余勢力外,南方還有福建陳友定、廣東何真,四川明玉珍、明升父子的夏政權。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也開始了統一戰爭的收尾工作,南征北伐,所向披靡。1368年朱元璋派湯和攻克延平(福建南平),俘陳友定,進而平定整個福建。廣東的何真被迫投降。1372年,明軍出兵四川降服夏政權。1381年,明軍進攻云南,剿滅那里以梁王把匝拉瓦爾密為首的蒙古殘余勢力,至此,朱元璋基本上統一了南方。1367年10月,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軍25萬北伐,一路連克山東、河南。1368年夏,徐達會諸將于臨清,大軍沿運河長驅北上,下長蘆、克青州,至直沽(今天津),元將先從海口逃遁,大都震驚。7月28日,元順帝棄大都北遁。8月2日,徐達率大軍進入大都,元朝滅亡。1368年9月,明軍又平定山西、陜西。北伐軍又回師直指上都,元順帝再次北遁,1370年死于應昌(內蒙古達里諾爾西南),其子攜余部退到塞外和林一帶,史稱北元(1402年始去國號)。1387年,明軍又攻滅盤踞在遼東的納哈出。朱元璋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從大明立國以來,朱元璋為穩固帝位,一方面繼續派兵四處征討,以徹底消滅割據勢力,另一方面,朱元璋也積極地在內部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達到了高度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首先,朱元璋廢行省,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權歸中央,再分給三司,使之互相牽制。朱元璋又廢中書,罷丞相,使六部分理朝政,各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奉行皇帝的命令,皇帝親裁政務,封建中央集權制發展到了高峰。朱元璋還創立衛所兵制,并把大都督府分為左、中、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分別管領所屬的都司、衛所。都督府和兵部互相配合、互相牽制,使將不專軍,軍不私將,軍權牢牢地控制在皇帝手中。朱元璋成了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君主之一。明太祖朱元璋還大力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他發布詔令,釋放奴婢,使其成為編戶齊民。朱元璋又大力推行屯田政策,開墾荒地,大規模地興修水利也對農業生產的恢復起了積極作用。經過悉心治理,明的社會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
上一篇:古代典籍·舊唐書
下一篇:歷代農民起義·明末農民大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