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勤奮好學
學習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手段。勤奮好學是表現在學習上的一種可貴的德行,是一種熱愛知識、刻苦鉆研的品德。這種品德一直為我們民族所推崇。學習一要勤奮,二要苦攻,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真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兩句著名的格言,正是中華民族勤奮好學的生動寫照。
自古以來,大凡在某項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好學不倦的品質。中國古代有“圣人”之稱的孔子,“從十有五而志于學”,“學而不厭”,“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喜讀《易經》,翻來復去地讀,以至于系竹簡的牛皮帶都斷了三次,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他以“連橫”、“合縱”的政策游說六國共同抗秦,身佩六國相印。但在他推行主張的過程中,卻不斷地遭受挫折。一次偶然得到姜太公的兵書《陰符經》,于是伏案閱讀,細心揣摩。每當讀書讀得想要睡覺的時候,就“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踵”。一年以后,終于揣摩成功。蘇秦“錐刺骨”的故事被當時人們以及后代的讀書人引為佳話。西漢著名經學家匡衡,勤奮好學,但他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白天要下地勞動,晚上回來想要讀書卻又沒錢買燈油。他家的鄰居是有錢人家,于是他就在墻壁上鑿了一個小洞,每天晚上拿著書映著從隔壁射過來的光線苦讀,直到燈熄為止。他聽說本鄉有一個“文不識”的人,家里藏書很多,匡衡于是去給他家作長工,但不求報酬。主人覺得奇怪,一問才知道匡衡的條件是讓他讀這些藏書。主人深受感動,就給他提供書。由于他刻苦學習,終于成了大學問家。東漢時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進步的思想家王充,自幼聰明好學,他六歲開始讀書識字,八歲到書館讀書。他年輕時到過洛陽,洛陽當時是一個繁華的城市,書鋪很多。王充家貧無書,就到洛陽的書鋪里去坐著讀書。他的記憶力很強,讀過的書都能記憶背誦。王充每天早出晚歸地苦讀,讀完了一個書店又一個書店,最后竟然把洛陽所有書店的書都讀完了。王充博覽群書,學業大進,打下了他的廣博深厚的學識基礎。在中國歷史上,像這樣的事例還可以舉出很多。一個人通過認真讀書,不但能夠大大地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而且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和道德境界。
勤奮好學,既是勇于探索、開拓攻堅的前提和基礎,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勤奮的行動。古人學習的刻苦態度、追求知識和真理的不懈努力,其精神和品德對我們為學、做人都有極大的啟迪。“業精于勤,荒于嬉”。這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告誡人們的一個真理:在學業上,不可以不嚴格地要求自己,若要達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只有靠勤奮。勤奮不僅是在學習上、事業上做出成績的先導,而且是人類創造文明、進步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不少文人、名家對勤奮這一品德做過極其精辟的贊譽。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勸告人們在學習上要有韌勁,要“鍥而不舍”,像刻東西一樣,只要堅持不懈地刻,“金石可鏤”。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曾說:“人生在勤,不索何獲?”他指出,如果不勤奮地去探索,怎么能有收獲呢?張衡自己勤奮一生,不僅寫出天文學巨著《靈憲》,還制作了“渾天儀”、“地動儀”,為人類的科學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宋朝人羅大經有一個精妙的比喻:“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這也說明了勤奮可以使木斷,可以使石穿的真理。可見,勤奮是人生上進必備的一種美德。
上一篇:傳統美德·勇敢堅毅
下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北宋的統一和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