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秋千
根據《古今藝術圖》記載,蕩秋千是從生活在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山戎那里引進的,山戎族喜歡蕩秋千,以此訓練人的矯健和敏捷。之所以稱為“秋千”,據唐人高無際說,秋千即千秋的意思。漢武帝祈祝自己有千秋之壽,所以漢代的后宮都喜歡秋千游戲。(《漢武帝后庭秋千賦》)《湘素雜記》也指出,秋千是漢武帝后宮的一種游戲,本來叫“千秋”,是祝壽之詞,后誤傳為“秋千”。《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仕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這段話的意思是春天把長繩栓在高大的樹木上,仕女穿上鮮艷的衣服坐在上面,而后輕輕推拉,使它蕩漾在空中,這種游戲就叫打秋千。《山東志書》記載:“新河縣:清明月,男女皆插柳枝各祭先壟。是月家置秋千為戲,謂之釋閨悶。”清明前后蕩秋千成為古代婦女傳統的游戲。古人認為蕩秋千可以“擺疥”,即去除疾病;還可以“釋閨悶”,使深閨婦女能夠得到消遣的機會。因此為廣大群眾,尤其是婦女和兒童所喜愛。
秋千從唐代開始成為一種極為普及的體育游戲,杜甫在一首詩中曾寫道:“萬里秋千習俗同。”(《清明二首》)王維在描寫寒食節景象的詩中有“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寒食城東即事》)秋千也是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十分喜愛的體育娛樂活動,如納西族就有“秋千會”的傳統民俗,從正月初一至初四舉行大規模的秋千活動,辭舊歲迎新春,就像清人一首詩所描寫的:“高懸彩架接云天,共慶新年勝舊年。姊妹艷裝爭奇艷,情郎拋索送秋千。”(《鹽源竹枝詞》)不同的民族地區流行著各種形式的秋千游戲。如云南阿昌族的“紡車秋千”或“風車秋千”,這種秋千像一個巨大的紡車或風車,在輪上固定四塊木板,游戲時人坐在木板上,大輪轉至地面時,輪番用力蹬地,使秋千持續繞軸轉動,傈僳族的姑娘也喜歡這種紡車秋千。此外還有仡佬族的“打磨秋”,類似翹翹板的秋千,彝族的“磨秋”、土家族的“輪子秋”、維吾爾族的“空轉輪”等多種秋千形式。還有一種水秋千,也就是跳水。以秋千板為跳板,當秋千蕩到最高處,跳離秋千板翻筋斗入水,這是宋代流行的百戲中的一種表演項目。
上一篇:圖書編輯出版·私人刻書
下一篇:杰出人物·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