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石濤
清代畫家,畫學理論家。清初四僧之一。法號原濟,俗姓朱,名若極,字石濤,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廣西全州人。明宗室靖江王朱守謙后裔,明亡,其父亨嘉在廣西桂林自稱“監國”,兵敗被殺,時值若極幼年,削發為僧,得以存活。曾拜松江名僧旅庵、本月為師,傳受佛學,云游四方,屢上安徽敬亭山、黃山,流寓宣城十余年。與梅清、梅庚、戴本孝等交往,合稱“黃山派”。中年以畫名揚四海,與師兄喝濤住南京一枝閣,別號“一枝叟”。兩次受康熙接見,獻《海晏河清圖》。晚年定居揚州,賣畫為生,與上層人物交往密切,且同八大山人(朱耷)有書信往來。
他在詩、書、畫及印章方面皆有成就,擅畫蘭竹、花鳥、人物,尤精山水。廣泛學習宋、元、明諸家技法,博采眾長,主張“師古人之心”而“借古以開今”,又說“筆墨當隨時代”進而“法自我立”。特別重視師法造化,“得乾坤之理”,“搜盡奇峰打草稿”,飽覽名山大川,以真切感受,繪山川千變萬化、生動奇異之態。所作山水景象郁勃新奇,筆墨淋漓酣暢,蒼勁恣肆,生意盎然;蘭竹花鳥縱橫如意,雄健瀟灑;人物則宗法陳老蓮,但拓為大寫意。其畫在景色、構圖、形體、筆墨、風格、意境各方面皆呈生動多變的藝術特征。構圖新穎奇異,變前人三重四疊之法,或取“截斷法”,或“自然分疆”,往往破空而來,出奇制勝。筆墨則粗、細、干、濕、濃、淡,兼施并用,達達隨心所欲境界。多用粗筆勾勒山石,細筆剔蘆草、松竹,中鋒線條流暢凝重,側鋒干而松柔,一波三折,方圓結合,秀拙相生。喜用濕筆,濃淡相兼,干以濕出,使景色呈現輕淡、蒼茫、朦朧、悠遠等變幻無窮意境。氣概風神獨具面目,講求氣勢,不拘于真山真水的如實描繪,而是加以提煉、夸張,追求全局的毫放和宏博境界,并于氣勢豪放中寓有靜穆氣氛,為同時代諸家所不及。王原祁稱:“大江以南,無出石師右者。”常以詩、書、畫,反映內心復雜矛盾,每畫必題詩,寓故國之痛。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高僧”,與石溪并稱“二石”。其畫風、畫論對揚州八怪及近代中國畫有很大影響。傳世畫論有《苦瓜和尚畫語錄》、《大滌子題畫詩跋》等。畫跡有《黃山八勝圖冊》(八頁),藏日本神奈川縣墨友莊;《淮陽潔秋圖》,藏南京博物館;《詩畫冊》(八頁),藏廣州美術館;《梅竹雙清圖》,藏上海博物館;《蕉菊圖》,藏故宮博物院。
上一篇:杰出人物·班超
下一篇:圖書編輯出版·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