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漢書
120卷。東漢班固撰。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人。東漢史學家和文學家。班固是奉漢明帝詔命,繼續他父親班彪之業修成《漢書》的。《漢書》并非班固一人所作。他的父親班彪是有名的史學家,曾撰寫《史記后傳》65篇。班彪死后,班固看到父親寫的史書,認為不夠詳備,于是潛精積思著手編史,以完成其父未竟之業。但被告私改國史而下獄。其弟班超上書力辯獲釋,明帝任命他為蘭臺令史,繼續著史。歷經二十多年辛勤勞動,基本上完成《漢書》。后來,他因參加了政治活動牽連下獄,61歲死于獄中。所撰《漢書》的八表和《天文志》部分未完成,由他妹妹班昭和馬續完成。班固還擅長辭賦、駢文,后人輯有《班蘭臺集》。
《漢書》分四部分,即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100篇。列傳最重要,記敘了西漢229年的歷史,上起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元年,下迄公元24年劉玄更始二年,為整個西漢一代史事,共80萬字。初為100卷,后人將其中篇幅過長的篇卷,分成上下卷或上中下卷,這樣就成為現在的120卷的《漢書》了。班固寫《漢書》的材料來源,一部分關于漢武帝以前的史事,基本上抄自《史記》;一部分是來自班彪的《史記后傳》65篇。劉知幾在《史通·今古正史》中說:“于是采其舊事,旁觀異聞,作《后傳》65篇,其子固,以父所撰未盡一家,乃起于高皇,終于王莽,為《漢書》百篇。”由此可見有一部分是班固在蘭臺自己搜集的。
《漢書》開創了斷代史體例。這斷代史體例,雖然是剖斷歷史前后聯系,卻保存和整理了大量史料“包舉一代”。《漢書》雖然沿襲了《史記》本紀、列傳的記事方式,卻也有增改。《漢書》把《史記》的“書”改稱“志”,記敘典章制度;廢棄了“世家”并入“列傳”,增補了漢武帝以后的歷史。《史記》述三千年史事,52萬字,《漢書》述229年史事,80萬字,寫得詳細。特別是“十志”比《史記》的“八書”記事豐富。對于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的記載更細。《漢書》對歷史人物運用文藝手法,深入刻畫,使這些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如《朱買臣傳》、《蘇武傳》,后世對其評價很高。《漢書》的缺點是比較保守,極力維護當時統治者的利益,掩蓋社會矛盾。這與《史記》比較相差甚遠。《漢書》的十志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藝文志》是中國目錄學最早的專著。這是班固善于繼承發展的一面。《漢書》用古字駢文,比較難讀,所以為它作注的有二三十家,唐代顏師古的注本最為通行。清朝王先謙的《漢書補注》博采眾說,最為詳盡。清錢大昭的《漢書辨疑》、近人楊樹達的《漢書窺管》,今人陳直的《漢書新證》,吳恂的《漢書注商》,也都有一定影響。中華書局的校點本《漢書》用顏師古注,是現今最流行的版本。
上一篇:繪畫·永樂宮壁畫
下一篇:繪畫·洛神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