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周公致太平
周公為周初政治家,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輔佐武王、成王,對周初統治秩序的鞏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王死后二年,周公輔佐武王東伐殷至盟津。武王即位第四年,周公、太公望、召公奭佐武王滅殷殺紂,三分商王畿地。封紂的兒子祿父(即武庚)為商后,留在商朝舊都,通過祿父控制商人,而由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加以監督,稱為“三監”。殷都以北為衛,管叔監之;殷都以西為鄘,蔡叔監之;殷都以北為邶,霍叔監之??艘蠖旰笪渫踔夭。z命周公繼承王位。但周公請代武王死,告天策文藏于金滕箱內。武王死后,“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周公為應付危難,立武王年幼之子誦為周成王,又自己執政稱王。管叔、蔡叔不滿,散布謠言,中傷周公。最后成王開啟金滕箱,看見策文,周公始獲信任。管、蔡便勾結祿夫(武庚),聯合東夷中的徐(今江蘇、安徽北部)、奄(今山東曲阜)、薄姑(今山東博興附近)等方國部落,起兵反叛。周公采取果斷措施,出兵東征。周公和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經過三年戰斗,平定了叛亂,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周王朝的統治由此安定下來。
周公回到宗周后,認識到雖然東征取得勝利,但商朝潛在的社會勢力并沒有被徹底消滅。東征過程中,周公俘虜了大批商朝貴族,即“殷頑民”,難于制服。針對實際情況,周公一方面分治殷民,一方面分封諸侯。周公分封七十一國之多,而姬姓諸侯有五十三。殷及聯盟各族被驅趕到落后地區,而中心地區及開化地區則歸姬、姜姓兩族。為實現武王遺志,周公于執政的第五至第七年,以大量殷遺民營洛邑,建東都成周,成周成了統治東部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周朝于此駐扎了八師(每師一萬二千人)的軍隊,稱為“成周八師”,作為統治東方的基本軍事力量。此后周公歸政成王,自己留守成周,與留在宗周的召公形成“分陜而治”的局面,自陜(今河南陜縣西南)以東廣大疆域都歸周公治理。三年之后,周公死于豐,成王任命其子明保到成周負責“三事四方”。成王尊周公之功,便葬周公于宗周附近畢地與文王墓相鄰。周公執政期間,對有關各種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諸方面頗有見樹,即所謂的“制禮作樂”。周公的治績為西周的鞏固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繪畫·吳道子
下一篇:繪畫·唐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