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術(shù)流派·張之洞
清朝末期著名的洋務派領袖之一。字孝達,又字香濤,號壺公,又號無競居士。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縣)人。14歲中秀才,16歲中舉,同治二年(1863)成進士。此后歷任翰林院編修、浙江鄉(xiāng)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翰林院侍講學士、內(nèi)閣學士等職,參與朝內(nèi)“清流派”的活動,攻擊洋務派。1879年崇厚與俄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他上書彈劾崇厚,使朝廷將崇厚撤職治罪,并另派曾紀澤同俄另訂《伊犁條約》。1882年任山西巡撫。1884年中法戰(zhàn)爭時力主抗戰(zhàn),升任兩廣總督。他捐銀給抗法將領劉子福,起用老將馮子材,取得了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收復失地。1887年,在廣東番禺設立槍彈廠;1889年在廣州建立織布廠,并開始籌建鐵廠和槍炮廠;開始正式舉辦洋務事業(yè)。1889年調(diào)任湖廣總督,在英、德的支持下,大辦洋務,成為洋務派的首領。先后開辦湖北織布局、湖北煉鐵廠、湖北槍炮廠、湖北紡紗局、繅絲局、制麻局等輕重工礦業(yè),并籌辦蘆漢鐵路,與李鴻章分庭抗禮。1895年暫任兩江總督兼江寧將軍,編“江南自強軍”,設武備、農(nóng)工商、鐵路、方言、軍醫(yī)諸學堂。1898年戊戌變法時,捐款并加入“強學會”,又為《時務報》捐款。但不久又退出“強學會”,查禁《強學報》,壓制維新運動。又發(fā)表《勸學篇》一書,闡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極力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義和團運動時,力主對其剿滅,并與英國等訂立“東南互保”章程,血腥鎮(zhèn)壓了兩湖地區(qū)的反洋教斗爭和唐才常的自立軍運動。1901年后朝廷下令“變法”,他積極響應,上奏“變法”三疏,在湖北推行一些“新政”。1907年,被授協(xié)辦大學士銜,不久升為體仁閣大學士,任軍機大臣,兼管學部。1908年督辦粵漢鐵路和川漢鐵路,次年10月病死,謚號“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
上一篇:天文歷法·開元占經(jīng)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論·張養(yǎng)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