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地動說
我國古代,也有一種樸素的地動學說,雖然它是建立在思辨基礎上的假說。這種學說在戰國時代萌芽,如《莊子·天運篇》就以發問的方式提出了這個問題。明確提出地動說的史料最早見于漢代。但漢代出現的地動說卻有兩種,一種認為地在原地自轉,一種認為地在空中平移。在《尸子·君治》、《春秋緯·元命苞》、《河圖緯·括地象》等漢代典籍中認為地在原地自轉,所依據的是把天地視作上下兩塊大平板的天地結構模型。而《尚書緯·考靈曜》則認為地在空中平移,其中說:“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南而東三萬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恒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指出了地在空中平移的方式。《考靈曜》主張是地心體系,不過它把天球分為二層,太陽所在的天球(日天)在外,叫做四表,這個天是不動的,其次是恒星天,它和大地一道也在運動。冬至時地偏北,相對來說太陽偏南,夏至時地偏南,相對來說太陽偏北,它用地球的運動來解釋太陽的周年變化,是一個大的進步。兩漢以后,地動思想陸續得到傳播。到了唐代,地動學說得到了新的發展,它所依據的也是“四表——恒星天球——地”型的天體結構模型,認為日道位于四表之上,太陽每日沿它運行一周。二分時,地與恒星天球位于四表中心,天赤道與四表上的日道位于同一平面內。春分之后,地與恒星天球同步南游,并同步下降,到夏至時移到最遠。秋分之后,則正好相反。對天體的運動加以定量解釋是它的進步之所在。這種傳統的地動說,影響還是比較大,從漢代至清代,幾乎每一朝代都有人討論這種學說,表現了古人對宇宙奧秘的探索。
上一篇:醫學·圣濟總錄
下一篇:古代典籍·大唐西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