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戲曲·明、清戲曲的繁盛與變革·洪昇·長生殿(節選)
洪昇
第二十八出 罵賊
(外扮雷海青抱琵琶上) 武將文官總舊僚,恨他反面事新朝。綱常留在梨園內,那惜伶工命一條。自家雷海青是也。蒙天寶皇帝隆恩,在梨園部內做一個供奉。不料祿山作亂,破了長安,皇帝駕幸西川去了。那滿朝文武,平日里高官厚祿,蔭子封妻,享榮華,受富貴,那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卻一個個貪生怕死,背義忘恩,爭去投降不迭,只圖安樂一時,那顧罵名千古! 唉,豈不可羞? 豈不可恨?我雷海青雖是一個樂工,那些沒廉恥的勾當,委實做不出來。今日祿山與這一班逆黨,大宴凝碧池頭,傳集梨園奏樂; 俺不免乘此到那廝跟前,痛罵一場,出了這口憤氣。便粉骨碎身,也說不得了。且抱著琵琶,去走一遭也呵。
【仙呂村里迓鼓】 雖則俺樂工卑濫,硁硁愚暗。也不曾讀書獻策,登科及第,向鹓班高站。只這血性中,胸脯內,倒有些忠肝義膽。今日個睹了喪亡,遭了危難,值了變慘,不由人痛切齒,聲吞恨銜。
【元和令】 恨子恨潑腥膻莽將龍座淹,癩蝦蟆妄想天鵝啖,生克擦直逼的個官家下殿走天南。你道恁胡行堪不堪? 縱將他寢皮食肉也恨難劖。誰想那一班兒沒掂三! 歹心腸,賊狗男。
【上馬嬌】 平日價張著口將忠孝談,到臨危翻著臉把富貴貪,早一齊兒搖尾受新銜,把一個君親仇敵當作恩人感。咱,只問你蒙面可羞慚?
【勝葫蘆】 眼見的去做忠臣沒個敢。雷海青啊,若不把一肩擔,可不枉了戴發含牙人是俺! 但得綱常無缺,須眉無愧,便九死也心甘。(下) (凈引二軍士上)
【中呂引子】 【繞紅樓】 搶占山河號大燕,袍染赭,冠戴沖天。凝碧清秋,梨園小部,歌舞列瓊筵。
孤家安祿山,自從范陽起兵,所向無敵。長驅西入,直抵長安。唐家皇帝,逃入蜀中去了。錦繡江山,歸吾掌握。(笑介) 好不快活,今日聚集百官,在凝碧池上做個太平筵宴,灑樂一回。內侍每!眾官可曾齊到? (雜) 都在外殿伺候。(凈) 宣過來。(軍) 領旨。(宣介) 主上宣百官進見。(四偽官上) 今日新天子,當時舊宰臣。同為識時者,不是負恩人。(見介) 臣等朝見,愿主上萬歲萬萬歲。(凈) 眾卿平身,孤家今日政務稍閑,特設宴在凝碧池上,與卿等共樂太平。(四偽官) 萬歲。(軍) 筵宴完備,請主上升宴。(內奏樂,四偽官跪送酒介) (凈)
【中呂過曲】 【尾犯序】 龍戲碧池邊,正五色云開,秋氣澄鮮。紫殿逍遙,暫停吾玉鞭。開宴,走緋衣,鸞刀細割; 揎錦袖,犀盤滿獻。(四偽官獻酒再拜介) 瑤池下,熊羆鹓鷺,拜送酒如泉。
(凈) 內侍每,傳旨喚梨園子弟奏樂。(軍) 領旨。(向內介) 主上有旨,著梨園子弟奏樂。(內應奏樂介) (軍送凈酒介) (合)
【前腔】 【換頭】 當筵,眾樂奏鈞天。舊日霓裳,重按歌遍,半入云中,半吹落風前。稀見,除卻了清虛洞府,只有那沉香亭院。今日個仙音法曲,不數大唐年。
(凈) 奏得好。(四偽官) 臣想天寶皇帝,不知費了多少心力,教成此曲。今日卻留與主上受用,真乃齊天之福也。(凈笑介) 眾卿言之有理,再上酒來。(軍送酒介) (外在內泣唱介)
【前腔】 【換頭】 幽州鼙鼓喧,萬戶蓬蒿,四野烽煙。葉墮空宮,忽驚聞歌弦。奇變! 真個是天翻地覆,真個是人愁鬼怨。(大哭介)我那天寶皇帝呵! 金鑾上百官拜舞,何日再朝天。
(凈) 呀! 什么人啼哭?好奇怪! (軍) 是樂工雷海青。(凈) 拿上來。(軍拉外上見介) (凈) 雷海青,孤家在此飲太平筵宴,你敢擅自啼哭,好生可惡! (外罵介) 唉,安祿山! 你本是失機邊將,罪應斬首,幸蒙圣恩不殺,拜將封王。你不思報效朝廷,反敢稱兵作亂,穢污神京,逼遷圣駕,這罪惡貫盈。指日天兵到來誅戮,還說什么太平筵宴! (凈大怒介) 唉,有這等事! 孤家入登大位,臣下無不順從,量你這一個樂工,怎敢如此無禮! 軍士,看刀伺候! (二軍作應拔刀介) (外一面指凈罵介)
【撲燈蛾】 怪伊忒負恩,獸心假人面,怒發上沖冠。我雖是伶工微賤也,不似他朝臣靦腆。安祿山,你竊神器,上逆皇天,少不得頃刻間尸橫血濺。(將琵琶擲凈介) 我擲琵琶將賊臣碎首報開元。
(軍奪琵琶介) (凈) 快把這廝拿去砍了! (軍應拿外砍下)(凈) 好惱,好惱! (四偽官) 主上息怒,無知樂工,何足介意。(凈) 孤家心上不快,眾卿且退。(四偽官) 領旨。臣等恭送主上回宮。(跪送介) (凈) 酒逢知己千鐘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怒下)(四偽官起介) 殺得好! 殺得好! 一個樂工,思量做起忠臣來。難道我每吃太平宴的倒差了不成!
【尾聲】 大家都是花花面,一個忠臣值甚錢! (笑介) 雷海青,雷海青! 畢竟你未戴烏紗識見淺!
三秦流血已成川 (羅隱) 為虜為王事偶然 (李山甫)
世上何人憐苦節 (陸希聲) 直須行樂不言旋 (薛稷)
在具體講解作品之前,務先了解的幾個問題——
《長生殿》創作時代及成書過程
一、《長》劇創作,正處于“康乾盛世”剛現之際
洪昇生活時代,是在清順治二年(1645)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共歷六十年。他的一生前十七年生活在順治年間,主要活動是康熙一朝。這個時期既有“朝更世變”的劇烈的民族的階級的動亂,也有反清勢力由強而弱,清政權日益鞏固的“太平盛世”。總而言之,當時中國正是這樣一個局勢:漢族士大夫對于清廷由對抗轉為合作;社會生活,人民由動亂不安,漸趨安居樂業;清朝專制政權,由動蕩不定日益趨向鞏固。這就是《長生殿》創作的時代環境。
二、《長》劇成書過程。
這個劇本怎樣產生的?作者在自己的《長生殿例言》中,有較詳的交代:十年三稿。頭一稿,產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與友人于杭州皋園讀及“天寶開元間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傳奇。
第二稿,在康熙十八年(1679)左右,洪昇客居京師時,亡友毛玉斯謂排場近熟(按指《沉香亭》)“因去李白,入李泌輔肅宗中興”,更名為《舞霓裳》。
以上二稿的內容,與《長》劇自序中所述主要內容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三稿,則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再次于《舞霓裳》基礎上進行較大的修改。這是因為作者認為“念情之所鐘,在帝王家罕有,馬嵬之變,已違夙誓,而唐人有‘玉妃歸蓬萊仙院,明皇游月宮’之說,因合用之,寫‘釵盒情緣’,以《長生殿》題名。”這樣,把劇情改為著重表述“李楊釵盒情緣”了。這個第三稿,就是行世的《長生殿》最后定稿。
這是說《長》劇之創作過程是漫長的,歷經十多年三大易稿而最后定讞,真乃精益求精,嘔心瀝血之力作。
三、《長》劇之劇情概狀。
作者洪昇在該劇的首出《傳概》中,用了一闋《中呂漫詞·沁園春》詞,對《長》劇劇情作了簡要的紹介——
天寶明皇,玉環妃子,宿緣正當。自華清賜浴,初承恩澤。長生七巧,永訂盟香。妙舞新成,清歌未了,鼙鼓喧闐起范陽。馬嵬驛、六軍不發,斷送紅妝。西川巡幸堪傷,奈地下人間兩渺茫。幸游魂悔罪,已登仙籍。回鑾改葬,只剩香囊。證合天孫,情傳羽客,鈿盒、金釵重寄將。月宮會、霓裳遺事,流播詞場。
《長》劇傳統題材與劇旨的演化
一、《長生殿》的傳統題材
在洪昇《長生殿》正式面世之前,關于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在小說、戲劇中早已有了不少演繹。除了著名的白居易詩歌《長恨歌》和陳鴻小說《長恨歌傳》之外,在若干唐人筆記文學《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開元天寶遺事》、《酉陽雜俎》和《國史補》等著作中,早已渲染了李、楊故事。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等正史,也采用了某些情節。
至于,把這個故事搬上舞臺,最早可以追溯到宋、金時代。宋南戲《馬踐楊妃》和金元之際諸宮調《天寶遺事》(殘)等,都涉及了楊妃。及至元代劇場,則大量地以此故事為雜劇的題材。如關漢卿《唐明皇哭香囊》、庾天錫《楊太真霓裳怨》、岳伯川《羅光遠夢斷楊貴妃》和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等,可是,只有《梧桐雨》一種完整保留至今。
在明代,以此故事為題材的戲曲也不少。著名的有吳世美的《驚鴻記》、屠隆的《彩毫記》等。
在清初雜劇作家中,也有比洪昇略前寫了李楊故事的,如尤侗的《清平調》,還有孫郁的傳奇《天寶曲史》二十八出。
由上可知,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題材,在《長》劇出世之前已有十多部先作問世。在這些作品中,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將李、楊歷史人物,把帝王、后妃加以凈化,并美化成鍾情的傳說人物,著力寫他們的“堅貞愛情”,“凡史家穢語,概削不書”;一是把皇明皇視為荒淫昏君,將楊貴妃看作“誤國亂階”的尤物,突出“史家穢語”,同時,又將他們作為“鍾情人物”,讓其月宮團圓,以示生死不渝。前者的代表作是《長恨歌》、《長恨歌傳》和《梧桐雨》等作品屬之;后者代表作是《天寶遺事諸宮調》、《驚鴻記》和《天寶曲史》等屬之。
二、《長》劇發展了傳統劇旨
洪昇《長生殿》傳奇,在思想上對于傳統題材及劇旨方面既有繼承又有發展。
它繼承了白居易《長恨歌》和白樸《梧桐雨》的歌頌生死不渝愛情的主題,但也寄寓“垂戒來世”的意義。這就是說,洪昇將李楊愛情糾葛,作為貫串全劇的主要線索來反映整個時代,真實地寫出天寶之亂的歷史背景。一方面作者努力歌頌李楊的真正愛情,另一方面又著力寫出由于他們的愛情帶給社會的惡劣影響,暴露了統治者的荒淫與腐敗。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劇作,兩個主題,即愛情主題與政治主題。
這個劇本的劇旨問題,給后人帶來了爭論。一九五四年紀念洪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大會以來,學術界一直在爭論著這個問題,至今尚未完全統一。
在爭論中,至少有以下三說:
一是“愛情基本主題說”。認為它著重表現愛情主題,而政治主題起配合、陪襯作用。國內若干文學史家和戲劇家都持此說,中國文研所的《中國文學史》也有類似看法。
二是“政治主題為主,愛情為輔說”,即“國家興亡說”。認為《長》劇表現作者民族意識,激起人們興亡和故國之思,是其中心主題,而愛情的歌頌,則是副主題。如一些研究者和評論家則持此說。
三是“主題混亂說”。認為“作者批判了他們愛情生活所帶來的政治后果,即又歌頌他們的愛情,同情他們的愛情悲劇,這給作品的主題思想帶來混亂。”(見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
劇本既把唐明皇與楊貴妃寫成美好愛情的體現者,同時,又被描寫成禍國殃民的最高統治者。乍看兩者確實顯得不甚協調。那么,作者是如何去克服這個矛盾呢?劇本在以下幾個方面力爭統一:
首先,在認識上承認這個矛盾的統一體,在事實上也是真正存在的。他說:“……念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在我國數千年歷史,值得傳頌的只有漢武帝與趙飛燕和唐玄宗與楊玉環二家。既是封建寶塔尖端的帝王同傾國傾城的美女結合成姻眷,當然是一樁美事,寫一曲愛情的頌歌,是值得的,應當熱烈贊美。
同時,洪昇又說,“樂極哀來,垂戒來世,竟即寓焉”。這種“樂極哀來”的事,在歷史上倒是屢見不鮮的。因此,借李、楊故事,總結歷史教訓,以戒后人,也是很必要的。作者對于“誤國”,不僅十分痛惜,甚至有點憤恨。因此,應當在劇中加以揭露和諷刺。因為,在劇作家看來,由于男女愛情而失國,縱至最純潔的愛情,也是不足取的。特別作為一國之君的唐玄宗,更應給予否定與批判(只限于“這一點”上)。
由此可以說,兩個方面的內容納入一個劇本中,加以描述,乍看,似乎對立,甚至不可調和,而其實質是統一的,是一個主題的兩個側面,是矛盾的統一體。
其次,在具體演繹這個故事時,力爭統一這個矛盾。其統一的途徑,主要有三:第一、在傳統題材中加強政治社會生活的描寫,比如宮廷的腐朽生活、奸相的專權誤國和貴妃姐妹的奢侈淫蕩、邊將的驕橫,投降官吏的無恥以及民生疾苦等,都有意識地加強,并進行深刻揭露。但是,始終不把李、楊塑成一個完全的反面人物,而是當成一個犯了嚴重錯誤的正面人物,同楊國忠、安祿山之流嚴格區別開來。第二、既批判他們種種惡劣行為,又給予深切同情,讓他們在受到應有的懲罰之后表示悔改,最后,承認他們還是“好人”。第三、把傳統的李、楊故事加以改造、重塑。即將有損于李楊純潔愛情的一切“史家穢語,概削不書”,力求將歷史人物變成傳說人物。其實,這在《長恨歌》、《梧桐雨》等作品中早已這樣做了。并極力讓那種體現民主思想的追求真摯愛情的理想,具有一種“感金石,回天地”的偉大力量,突出其真摯愛情的主題。與此同時,作者又注意安排適當的關目,來強調政治主題。如劇中的“賄權”、“禊游”、“幸恩”、“疑讖”、“權哄”、“進果”和“罵賊”、“彈詞”等出戲,就是為這個目的而設的。這樣,就深刻地揭露了安史之亂的根源,批判了統治集團的罪惡,也顯示了作者的政治態度和作品的現實意義。這樣一來,《長生殿》就有別于一般的單純愛情劇,而是一個具有強烈政治性、歷史性的愛情悲劇。
通過上述種種途徑,有效地克服了主題思想的矛盾問題,讓人們看到它既是一個愛情悲劇,又是一個政治悲劇和歷史悲劇。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長生殿》的主題思想雖有矛盾,但它是對立的統一,是一個整體的幾個方面,并不存在什么“雙重并列主題”、什么“多種主題”或者“主題混亂”的問題,決不會是“顯然存在著無法調和的矛盾”的。
具體解說選出作品
《罵賊》原屬《長生殿》的第二十八出,而《進果》,則屬第十五出。這兩出戲,歷來被認為是《長》劇傳奇的“雙璧”,都富有人民性和激動人心的藝術力量。《進果》,是正面暴露統治者的窮奢極侈、戕害人民的杰出作品,十分激動心弦;而《罵賊》,則從側面揭露統治集團中的降臣的無恥行徑和對邊將叛反不臣的安祿山的面對面斗爭,全場以正壓邪,浩氣沛然。
《罵賊》這出戲大體情節是:
唐玄宗逃入蜀地之后,安祿山入據長安,自稱“大燕”皇帝,并于東都洛陽凝碧池頭舉行太平宴大會文武百官,共慶太平。偽臣賣身求榮,多阿諛叛賊,連呼“萬歲”,唯獨藝人雷海青激于義憤,厲聲痛斥,終為所害。
此出戲的主旨很明白:歌頌下層人民崇高氣節;鞭撻降臣的變節行為,以“氣節”與“變節”作鮮明對照,突出這出戲的思想性。它是在《驚變》、《埋玉》之后,又一個高峰場面,由老藝人挺身而出,與叛逆者作面對面的斗爭。
下邊,就是《罵賊》的具體內容——
首先,由“外”扮演的樂工雷海青抱著琵琶上場。他先念四句上場詩:
武將文官總舊僚,恨他反面(變節) 事新朝。綱常(此指忠心) 留在梨園內 (唐代培訓宮庭歌舞藝人和樂工的地方),那惜伶工(樂工) 命一條。
接著,自報家門,即報上自己的姓名: 自家雷海青是也。蒙天寶皇帝隆恩,在梨園部內做一個供奉(在帝王身邊供職的人員)。不料祿山作亂,破了長安,皇帝駕幸(逃難) 西川 (即四川) 去了。那滿朝文武,平日里高官厚祿,蔭子封妻(子孫世襲官職,妻子得到封號)。享榮華,受富貴,那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卻一個個貪生怕死,背義忘恩,爭去投降不迭(不止),只圖安樂一時,那顧罵名千古! 唉,豈不可羞?豈不可恨?我雷海青雖是一個樂工,那些沒廉恥的勾當,委實做不出來。今日祿山與這一班逆黨,大宴凝碧池頭(在洛陽),傳集梨園奏樂;俺不免(不如) 乘此到那廝(那家伙) 跟前,痛罵一場,出了這口憤氣(憤怒之氣)。便粉骨碎身,也說不得了 (也無怨言)。且抱著琵琶,去走一遭也呵。
雷海青說完了之后,即唱著本出戲的第一支曲——
【仙呂·村里迓鼓】 雖則俺樂工卑濫(地位低下),硁硁(硁硁kēng坑,言識淺固執之狀。) 愚暗(愚昧)。也不曾讀書獻策,登科及第,向鹓班高站(鹓(yuān冤)是鳳之一種,飛行時行列整齊。此喻官員上朝排列的行次),只這血性中,胸脯內(胸膛內),倒有些忠肝義膽。今日個睹了喪亡(今日里看到了國家破亡),遭了危難,值了變慘(遭遇變亂之悲慘),不由人痛切齒,聲吞恨銜。
樂工雷海青心中有無比的義憤,唱了此曲還不解恨,隨即又唱上一曲,即——
【元和令】 恨仔恨潑腥膻莽將龍座渰(恨只恨又腥又膻的臭氣把龍座污染。潑腥膻,是罵胡人安祿山。莽,蠻橫。渰(yān淹)淹沒,此指弄臟了),癩蝦蟆妄想天鵝啖(吞吃),生克擦(活生生) 直逼的個官家(皇帝) 下殿走天南(指四川,因它在京都長安之南)。你道恁胡行堪不堪(你說這樣胡作非為忍受不能忍受)? 縱將他寢皮食肉也恨難劖(恨難銷劖 (chǎn產),割斷)。誰想那一班兒沒掂三(沒輕重,沒頭腦,引申為沒好意),歹心腸,賊狗男。
雷海青在這支曲辭中,破口大罵了安祿山篡國是妄想吞吃天鵝肉,是胡作非為,此恨難銷;同時又罵那班沒頭腦的降臣們是一群反心腸的“狗男子”,為虎作倀。對于這班家伙只罵這幾句,還不解氣。于是,又唱了第三支曲——
【上馬嬌】 平日家 (價) (平日里) 張著口將忠孝談,到臨危翻著臉把富貴貪,早一齊兒搖尾受新銜,把一個君親仇敵(君王的敵人) 當作恩人感。喒(同“咱”,助詞),只問你蒙面可羞慚?
緊接著,雷海青認為在這種緊要關頭,定把天下興亡“一肩擔”。在下邊這支曲子中(即第四支曲),他表明了自己的決心——
【勝葫蘆】 眼見的去做忠臣沒個敢。雷海青啊,若不把一肩擔,可不枉了戴發含牙(頭頂黑發,口含白牙) 人是俺! 但得綱常(三綱五常) 無缺,須眉無愧(不愧為堂堂男子漢。須眉,代指男子漢大丈夫),便九死也心甘。(下)
以上這些,都還只是背靠背的罵。后邊還有面對面的斗。
(凈引二軍士上) 這時,由“凈”扮演的安祿山帶著二名軍士上了場。他先唱了本出的第五支曲——
【中呂引子】 【繞紅樓】 搶占山河號大燕(安祿山的國號),袍染赭,冠戴沖天(赭黃袍、沖天冠,都是皇帝所專用的服飾)。凝碧(指洛陽禁苑中的凝碧池,是安祿山設宴之所) 清秋,梨園小部(指唐玄宗時,黎園中共三十人的、年齡在十五歲以下的小樂隊),歌舞列瓊宴(指歌舞成行,娛樂君臣的大宴。瓊宴,意指美好的宴席)。
這是安祿山坐上了龍廷,深感得意的表白。但是,他一開口,就露出“搶占”二字,終不脫蟊賊的語氣。接著,第二句就大夸自己的衣飾冠戴,宛如,“沐猴而冠”,活現“小人做大”的神氣。這種模寫,既生動又深刻,大有司馬遷筆法之妙。接著,安祿山說:
孤家安祿山,自從范陽起兵,所向無敵。長驅西入,直抵長安。唐家皇帝,逃入蜀中去了。錦繡江山,歸吾掌握。(笑介) 他忍不住心中高興,大笑著繼續說:
好不快活,今日聚集百官,在凝碧池上做個太平筵宴(即宴會),灑樂一回(無拘束地歡樂一場)。內侍每(他喊太監們)! 眾官可曾齊到?(雜) 由 “雜“扮演的內侍答道: 都在外殿伺候。(凈) 安祿山命令:宣過來。(軍) 軍士答: 領旨。并立即向外宣旨傳呼: 主上宣百官進見! (四偽官上) 幾個唐朝降臣猥瑣地上了場,先念了四句上場白(詩):
今日新天子,當時舊宰臣。同為識時者(識時務的人),不是負恩人。眾官見了安祿山,立即跪拜,并口稱: 臣等朝見,愿主上萬歲萬萬歲。(凈) 安祿山答禮: 眾卿平身! 孤家今日政務稍閑,特設宴在凝碧池上,與卿等共樂太平。(四偽官) 趕緊喊: 萬歲! (軍) 軍士向安祿山報告: 筵宴完備,請主上升宴。(內奏樂,四偽官跪送酒介) 于是鼓樂大作,四個偽官跪著送酒敬安祿山,表示忠順。
安祿山接過敬的酒喝了。又唱了下邊這支曲,即本出的第六支曲——
【中呂過曲】 【尾犯序】 龍戲碧池邊,正五色云開(指祥瑞之云),秋氣澄鮮(清澈明凈)。紫殿逍遙,暫停吾玉鞭。開宴,走緋衣(此指穿紅袍的臣子進入宴席),鸞刀細割(用帶鈴的刀切肉細割); 揎錦袖(卷起錦袍衣袖。揎(xuān宣,卷也),犀盤滿獻(獻上堆滿佳肴的犀盤。犀盤,以犀角制成的盤,言其珍貴)。(四偽官獻酒再拜介) 偽官們又一次獻酒“主上” 表忠心。安祿山見到殿下瑤池邊跪拜,自己的一大群文臣武將,不勝欣喜,于是,唱出下邊三句: 瑤池下,熊羆鹓鷺(“熊羆”,猛獸,用比武將,“鹓鷺”,同類的兩種鳥,飛行時行列整齊,此用喻文臣),拜送酒如泉。
安祿山自鳴得意地唱完一曲之后,立即放聲呼喚: (凈) 內侍每,傳旨喚梨園子弟奏樂。(軍) 軍士答: 領旨。并朝著臺后宣布: 主上有旨,著梨園子弟奏樂。于是,梨園子弟們就在臺后大奏了音樂。(軍送凈酒介) (合) 軍士酙滿酒,敬上安祿山,并同后臺合唱了前邊那只曲牌的曲子,即本出第七支曲子——
【前腔】 (換頭) 當筵,眾樂奏鈞天。舊日霓裳,重按歌遍,半入云中,半吹落風前。稀見,除卻了清虛洞府,只有那沉香亭院。今日個仙音法曲,不數大唐年。
這里,先解釋“換頭”這個術語。在南北曲連續使用同一個曲牌時,就叫“前腔”;但后曲頭一句與前曲的頭一句不同時,后曲稱為“前腔換頭”,簡稱“換頭”。在這曲辭中,有幾個詞語先集中詮釋一下——
當筵——對著筵席,或在開宴間。
眾樂奏鈞天——眾多的音樂演奏,有如仙樂落九天,鈞天,是“鈞天廣樂”的簡稱。即天上的音樂,此指梨園子弟演奏得美妙。
重按歌遍——“遍”原是音樂術語,即歌曲。重按歌遍,即重新再唱一次。清虛洞府——仙人居住之所,此指月宮。
沉香庭院——唐玄宗時宮中的一個亭子,在興慶池畔。
仙音法曲——喻歌曲之美妙。法曲,指樂曲。
不數大唐年——已不是大唐年間。
這支曲辭的意思說,在宴席間,梨園子弟演奏了一遍又一遍的《霓裳羽衣曲》,樂聲之妙宛如天樂,在半空隨風飄蕩。這樣美妙的樂聲實在罕見,除天仙洞府之外,在人間只有唐宮沉香亭所在的宮苑中才有。但是,今天這一曲曲美妙仙樂,已不為大唐演奏了。為誰演奏呢?請看下邊道白——
(凈) 安祿山首先大贊: 奏得好。偽官們也來幫腔: 臣想天寶皇帝,不知費了多少心力,教成此曲。今日卻留與主上受用,真乃齊天之福也。安祿山聽了這種恭維,當然更高興了。因此說: 眾卿言之有理,再上酒來。軍士們趕忙遞上美酒來。(外在內泣唱介) 這時,雷海青在后臺,用與前同樣曲牌邊泣邊唱道——
【前腔】 (換頭) 幽州鼙鼓喧(幽州戰鼓響,幽州,即漁陽地區,安祿山起兵的基地。鼙(pí皮)鼓,即戰鼓。喧,大聲喧鬧),萬戶蓬蒿(喻窮苦人的住所蓬戶蒿門,十分簡陋),四野烽煙。葉墮空宮,忽驚聞歌弦。奇變! 真個是天翻地覆,真個是人愁鬼怨。(大哭介) 雷海青越唱越激動,終至由半哭泣到了放聲大哭: 我那天寶皇帝呵! 金鑾上百官拜舞,何日再朝天(即再朝見天子,此指再見玄宗皇帝)。
(凈) 安祿山本是歡天喜地時刻,忽聞后宮有哭泣聲,便不耐煩地大喊了起來: 呀! 什么人啼哭?好奇怪! 軍士告訴他: 是樂工雷海青。(凈) 安祿山震怒大叫: 拿上來。(軍拉外上見介) 軍士隨即拉著雷海青上來見了安祿山。(凈) 安祿山問他: 雷海青,孤家在此飲太平筵宴,你敢擅自啼哭,好生可惡! (外罵介) 雷海青不怕他發怒,就開口罵了起來: 唉,安祿山! 你本是失機邊將(失誤軍機,打過敗仗的邊將),罪應斬首,幸蒙圣恩不殺,拜將封王。你不思報效朝廷,反敢稱兵(興兵) 作亂,穢污神京(沾污了京城),逼遷圣駕 (逼迫皇帝遷徙流離),這罪惡貫盈(古代以繩索串錢,一串謂之“一貫”。貫盈,即串滿之意,此謂罪大惡極)。指日天兵到來誅戮,還說什么太平筵宴! (凈大怒介) 安祿山當然聽不下這逆耳之言,于是大怒: 唉,有這等事! 孤家入登大位(皇帝之位),臣子無不順從,量(看,度) 你這一個樂工,怎敢如此無禮! 隨即吩咐軍士們: 軍士,看刀伺候! 兩個軍士于是抽出鋼刀待命。(外一面指凈罵介) 雷海青見了安祿山發大怒要殺他的頭,他也不懼怕,仍然指著安祿山的鼻子大罵,用下邊的曲子罵道——
【撲燈蛾】 怪伊忒負恩,獸心假人面,怒發上沖冠。我雖是伶工微賤也,不似他朝臣靦覥(靦覥 (miǎn tiǎn緬腆)害羞。此句是說雷海青問心無愧,不像逆臣賣國求榮)。安祿山,你竊神器(皇位),上逆皇天,少不得頃刻間尸橫血濺。(將琵琶擲凈介) 罵著罵著,越罵越氣,要把手上琵琶用力擲去,我擲琵琶將賊臣碎首報開元(他要用自己心愛的樂器敲破安祿山的腦袋來報答唐玄宗。“開元”,玄宗位時的年號,此代玄宗)。
(軍奪琵琶介) 軍士上前奪下雷海青的琵琶。(凈) 安祿山喝令:快把這廝拿去砍了! 軍士們答應著即拉雷海青去砍頭。(凈) 安祿山為此感嘆: 好惱,好惱! (四偽官) 偽官上前勸解: 主上息怒,無知樂工,何足介意。(凈) 安祿山為此甚感掃興,于是說: 孤家心上不快,眾卿且退。眾官即道: 領旨。臣等恭送主上回宮。(跪送介) 并跪送而出,甚表恭順。(凈) 安祿山隨即念了一個對子: “酒逢知己千鐘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怒下) 非常惱怒地下了場。
偽官們見安祿已走,趕快從地上爬起來,對于雷海青之被殺,反而大嚷著: 殺得好! 殺得好! 一個樂工,思量做起忠臣來。難道我每吃太平宴的倒差了不成! 一群降臣的丑惡嘴臉,在下邊一支曲中更加暴露無遺——本出最后的一支曲辭——
【尾聲】 大家都是花花面,一個忠臣值甚錢! (笑介) 降臣自我揭露地掏出心里話,并對“忠義” 的雷海青進行了諷刺: 雷海青,雷海青!畢竟你未戴烏紗識見淺!
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插曲,它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他人笑罵,不如自我寫照,在表現凜凜正氣的悲劇里,穿插一點喜劇性的曲白,更加襯托出雷海青的氣節”(《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編者眉批)。最后偽官們念了下邊四句下場詩(仍用“集唐詩)”——
三秦流血已成川 (羅 隱) 為虜為王事偶然 (李山甫)
世上何人憐苦節 (陸希聲) 直須行樂不言旋 (薛 稷)
這是一首含有反譏之意的自我諷刺詩。是說,戰禍燃遍關中,血流秦地,勝王或敗寇,卻是碰運氣的;那堅貞的節操,世上誰人憐惜? 當行樂忘返,才是最好道理。
第十五出 進果
【過曲·柳穿魚】 (末扮使臣持竿、挑荔枝籃,作鞭馬急上) 一身萬里跨征鞍,為進荔枝受艱難。上命遣差不由己,算來名利怎如閑!巴得個、到長安,只圖貴妃看一看。
自家西州道使臣,為因貴妃楊娘娘。愛吃鮮荔枝,奉敕涪州,年年進貢。天氣又熱,路途又遠,只得不憚辛勤,飛馬前去。(作鞭馬重唱 “巴得個” 三句跑下)
【撼動山】 (副凈扮使臣持荔枝籃、鞭馬急上) 海南荔子味尤甘,楊娘娘偏喜啖。采時連葉包,緘封貯小竹籃。獻來曉夜不停驂,一路里怕耽,望一站也么奔一站。
自家海南道使臣。只為楊娘娘愛吃鮮荔枝,俺海南所產,勝似涪州,因此敕與涪州并進。但是俺海南的路兒更遠。這荔枝過了七日,香味便減,只得飛馳趕去。(鞭馬重唱 “一路里” 二句跑下)
【十棒鼓】 (外扮老田夫上) 田家耕種多辛苦,愁旱又愁雨。一年靠這幾莖苗,收來半要償官賦; 可憐能得幾粒到肚! 每日盼成熟,求天拜神助。
老漢是金城縣東鄉一個莊家。一家八口,單靠著這幾畝薄田過活。早間聽說進鮮荔枝的使臣,一路上捎著徑道行走,不知踏壞了人家多少禾苗! 因此,老漢特到田中看守。(望介) 那邊兩個算命的來了。(小生扮算命瞎子手持竹板,凈扮女瞎子彈弦子,同行上)
【蛾郎兒】 住褒城,走咸京,細看流年與五星。生和死,斷分明,一張鐵口盡聞名。瞎先生,真靈圣,叫一聲賽神仙,來算命。
(凈) 老的,我走了幾程,今日腳疼,委實走不動。不是算命,倒在這里掙命了。(小生) 媽媽,那邊有人說話,待我問他。(叫介)借問前面客官,這里是什么地方了? (外) 這是金城東鄉,與渭城西鄉交界。(小生斜揖介) 多謝客官指引。(內鈴響,外望介) 呀,一隊騎馬的來了。(叫介) 馬上長宮,往大路上走,不要踏了田苗!(小生一面對凈語介) 媽媽,且喜到京不遠,我每叫向前去,雇個毛驢子與你騎。(重唱 “瞎先生” 三句走介) (末鞭馬重唱前 “巴得個” 三句急上,沖倒小生、凈下) (副凈鞭馬重唱前 “一路里” 二句急上,踏死小生下) (外跌腳向鬼門哭介) 天啊,你看一片田禾,都被那廝踏爛,眼見的沒用了。休說一家性命難存,現今官糧緊急,將何辦納! 好苦也! (凈一面作爬介) 哎呀,踏壞人了。老的啊,你在那里? (作摸著小生介) 呀,這是老的。怎么不做聲,敢是踏昏了?(又摸介) 哎呀,頭上濕淥淥的。(又摸聞手介) 不好了,踏出腦漿來了! (哭叫介) 我那天呵,地方救命。(外轉身作看介) 原來一個算命先生,踏死在此。(凈起斜福介) 只求地方,叫那跑馬的人來償命。(外) 哎,那跑馬的呵,乃是進貢鮮荔枝與楊娘娘的。一路上來,不知踏壞了多少人,不敢要他償命。何況你這一個瞎子! (凈)如此怎了? (哭介) 我那老的呵,我原算你的命,是要倒路死的。只這個尸首,如今怎么斷送? (外) 也罷,你那里去叫地方,就是老漢同你抬去埋了罷。(凈) 如此多謝。我就跟著你做一家兒,可不是好!(同抬小生) (哭,諢下) (丑扮驛卒上)
【小引】 驛官逃,驛官逃,馬死單單剩馬膫。驛子有一人,錢糧沒半分。拚受打和罵,將身去招架! 將身去招架!
自家渭城驛中,一個驛子便是。只為楊娘娘愛吃鮮荔枝,六月初一是娘娘的生日,涪州、海南兩處進貢使臣,俱要趕到,路由本驛經過,怎奈驛中錢糧沒有分文,瘦馬剛存一匹。本官怕打,不知逃往那里去了,區區就便權知此驛。只是使臣到來,如何應付? 且自由他。(末飛馬上) (急急令) 黃塵影內日銜山,趕趕趕,近長安。(下馬介) 驛子,快換馬來。(丑接馬、末放果籃、整衣介) (副凈飛馬上)一身汗雨四肢癱,趲趲趲,換行鞍。(下馬介) 驛子,快換馬來。(丑接馬,副凈放果籃、與末見介) 請了,長官也是進荔枝的? (末)正是。(副凈) 驛子,下程酒飯在那里? (丑) 不曾備得。[末] 也罷,我每不吃飯了,快帶馬來。(丑) 兩位爺在上,本驛只剩有一匹馬,但憑那一位爺騎去就是。(副凈) 唗,偌大一個渭城驛,怎么只有一匹馬? 快喚你那狗官來,問他驛馬那里去了。(丑) 若說起驛馬,連年都被進荔枝的爺每騎死了。驛官沒法,如今走了。(副凈)既是驛官走了,只問你要。(丑指介) 這棚內不是一匹馬么? (末)驛子,我先到,且與我先騎了去。(副凈) 我海南的來路更遠,還讓我先騎。(末作向內介)
【恁麻郎】 我只先換馬,不和你斗口。(副凈扯介) 休恃強,惹著我動手。(末取荔枝在手介) 你敢把我這荔枝亂丟! (副凈取荔枝向末介)你敢把我這竹籠碎扭! (丑勸介) 請罷休,免氣吼,不如把這匹瘦馬同騎一路走! (副凈放荔枝打丑介) 唗,胡說!
【前腔】 我只打你這潑腌臜死囚! (末放荔枝打丑介) 我也打你這放刁頑賊頭! (副凈) 克官馬,嘴兒太油。(末) 誤上用,膽兒似斗。(同打介) (合) 鞭亂抽,拳痛毆,打得你難捱,那馬自有!
【前腔】 (丑叩頭介) 向地上連連叩頭,望臺下輕輕放手。(末、副凈) 若要饒你,快換馬來。(丑) 馬一匹驛中現有,(末、副凈) 再要一匹。(丑) 第二匹實難補湊。(末、副凈) 沒有只是打! (丑) 且慢紐,請聽剖,我只得脫下衣裳與你權當酒!
(脫衣介) (末) 誰要你這衣裳! (副凈作看衣、披在身上介) 也罷,趕路要緊。我原騎了那馬,前站換去。(取果上馬,重唱前“一路里” 二句跑下) (末) 快換馬來我騎。(丑) 馬在此。(末取果上馬,重唱前“巴得個” 三句跑下) (丑吊場) 咳,楊娘娘,楊娘娘,只為這幾個荔枝呵!
鐵關金鎖徹明開 (崔液) 黃紙初飛敕字回 (元稹)
驛騎鞭聲砉流電 (李郢) 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
本出選自《長生殿》的第十五出。
本篇不擬詳講,只略述下邊五點——
一、《進果》故事概要及地位
這出《進果》,同前邊已讀的《罵賊》,歷來被認為《長》劇中之雙璧,具有很強的人民性和激動心弦的藝術力量。《罵賊》是從一個側面反映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及人民對叛將的斗爭;而《進果》,則從正面揭露統治者的窮奢極侈、殘害百姓的罪惡行為,足以激起人們的無限憤慨。
它借金城縣老田夫的不幸遭遇和貧窮瞎子的死于非命的兩件事,備寫了“貢使”之勞,驛擾之苦,以及蹂躪田禾和傷殘人命之難,其情狀實在令人慘不忍睹。最后,留下驛卒的吊場獨白:“楊娘娘,楊娘娘,只為這幾顆荔枝呵!”這獨白看似平平的話語,實際意味深長,反映了強烈的不滿。正如一則眉批所說:“一騎紅塵,足以為千古炯戒!”
二、本出出場人物及所用曲牌
《進果》的出場人物,依出場序次,有六人:
西州道使臣,由“末”扮演;
海南道使臣,由“副凈”扮演;
老田父(金城縣東鄉),由“外”扮演;
算命瞎子(男性),由小生扮演;
彈弦瞎子(女性),由“凈”扮演;
驛子(渭城驛),由“丑”扮演。
《進果》所用之曲牌,共七牌九曲,即——
【過曲·柳穿魚】;
【撼動山】; 【急急令】;
【十棒鼓】; 【恁麻郎】;
【娥郎兒】; 【前腔】;
【小引】; 【前腔】。
三、本出戲的社會意義
《進果》雖然只是《長》劇全戲的一個小小片斷,卻正好從一個側面深入到本質,揭示了“李楊悲劇”的社會根源。這是因為:
它描寫了一個原被譽為“明君英主”的唐明皇卻為了愛妃楊玉環一飽“口福”,愛啖鮮荔枝,竟勒令西、南兩個產地“飛進鮮荔枝”;
它描寫了因此造成“貢使之勞”——送荔枝使臣日夜兼程,“一騎紅塵”踩壞了多少田禾,使貧苦人民“一家性命難存”;
這又描寫了因之帶來了“百姓之難”——“一騎紅塵”不僅蹂躪了莊稼,且為了趕上楊貴妃生日(六月一日),飛奔趕程中撞傷了多少人,一個瞎子竟遭慘死;
它還描寫了因此弄得“驛擾之苦”——由于貢使臣連年騷擾,一個偌大的渭城驛,也只剩下了一馬當差,一衣當酒,蕭條異常,凋蔽已極。
它都是為了什么?
驛卒最后的吊場獨白,正好解答了這個問題:只為了楊娘娘愛吃幾顆鮮荔枝!
這是無情的揭露,也是真實的反映。它說明號稱“大唐盛世”的天寶年間社會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日益劇烈,也正好揭示了“李楊悲劇”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必然性。
蘇軾在《荔枝嘆》一詩中,有兩句千古傳誦的名言作了高度的概括。它說: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四、情節安置與戲劇排場
首先,在戲劇排場上,作者把此出戲安插在前《偷曲》,后《舞盤》兩出之間,這是匠心獨運的結果。因為這樣就產生了強烈的對比作用。一方面,李楊沉迷在聲色之中,輕歌曼舞,逸態橫生;一方面,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田禾遭塌,人命草菅,慘不忍睹。
其次,在情節安排上,用“一老二瞎”,穿插其中,各言其事,百姓苦難凸現,既生動、深刻,又不枝蔓。
又如用兩“貢使”,曉夜不停驂,“一身夜雨四肢癱”,以至換馬,并從口角到扭打,最后,讓驛卒出場“一馬應差”、“一衣當酒”了結。這令人不得不說,文情并茂,豐滿多采,生動悅人,思想上的啟迪尤多尤深。
五、選材巧妙:荔枝個小、義大
將一顆小小荔枝果,作為全出戲的中心題材,其用心之苦,剪裁之妙,皆出一般之上。試想:一個人喜愛吃幾個荔枝鮮果,原是細微末節之事,何足掛齒。可是洪昇在這里發現了巨大意義:滴水見太陽。
一顆小荔枝,就告訴人們:帝王們的行為是何等荒謬絕倫。曾經顯赫當世的盛世明君唐玄宗李隆基,也竟仿效歷史上暴君周幽王,為了博取寵妃一笑,悍然勒令地方官千里迢迢飛送荔枝鮮果。這不正是昏君的行為與人格嗎?
一顆小荔枝,還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只顧個人享樂,不管百姓死活。這原是所有帝王后妃們,乃至一切剝削者的階級本性的反映。類似“千里送荔枝”這種荒唐事,不僅唐皇干了,在以前的漢和帝(劉肇),就有過“萬里送鮮果(荔枝)的舉動;在唐以后,宋太祖和宋真宗時,又有“獻花”、“貢茶”的禮法;到了明代,帝王們更有“索貢江南鰣魚”的惡例。可以想見,這顆小荔枝的“榜樣”,為歷代帝王相繼仿效與傳承。真所謂“榜樣力量無窮”呵!
以一顆小荔枝作題材,還可以發揮它的更巨大藝術魅力:以其事物之小,顯其作用之大;以其味兒之甜,反襯人民遭殃之苦;以其常見之物,帶來異常之果。總之,一顆小荔枝,甜在貴妃之口里,樂在帝君之心中,苦在百姓之身上,這些對比,何其鮮明,又何其震驚!
這就是“飛送鮮荔枝”這件小事的巨大典型意義所在。也足見劇作家對于選材之精妙與獨運之匠心。
洪昇的《長生殿》在藝術上有許多可取之處。這里著重說說以下三點——
《長》劇結構藝術不同凡響
《長生殿》傳奇自問世以來,在清代劇壇上,一直“流播如新”,在社會上反響很大。劇評家王季烈在《螾廬曲談》中,曾對此劇作過高度評價。他說:
余謂古今傳奇,詞采、結構。排場并勝,又宮調合律,賓白工整,眾美悉具,一無可議者,莫過于《長生殿》。
應當說,這個評價大體符合實際,特別是《長生殿》在藝術情節結構上,達到了布局巧妙,從頭到尾都富有戲劇性。洪昇熟悉舞臺表現,又精通音律,在創作過程中又很重視布局、排場和關目設計,以及整體結構的架搭。其中值得重視的主要有:
第一、突出主線,妥善穿插,緊密銜接
劇本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悲歡離合為主線,以社會政治演變為穿插,形成一個規模恢宏、高潮迭起的有機結構。比如:
李、楊的關系從第二出《定情》開始,經過虢國得寵和私召梅妃,發生了劇烈沖突,出現了一前一后的兩大波峰。這是愛情線索。同時,劇本又插敘了李唐王朝政事日益腐敗,楊、安等人得勢,爭權奪利,斗爭日趨白熱化,忠直官員不滿,人民遭受災殃。這樣穿插進行,直至《埋玉》(第二十五出),激化的矛盾來了一個總爆發,劇情發生了一個根本轉折。此后,即轉人了后半部的劇情;即展開了“天上人間”的新局面。這樣一來,《長》劇在前后兩半部在藝術風格上產生巨大差異,但在結構上采取了若干有效手法,使結構始終為體現劇作主題服務,把全劇的劇情仍然組成了一個比較有機的整體。
第二、排場相互交替,劇情兩相映照
在這個“交替”與“映照”中,把愛情、政情和民情幾者的內在因果關系呈現出來。《長》劇在劇情發展上,對關目的設計和前后出的安排,都用了精巧的對比手法,使其交替出現,產生一種強烈的映照作用。如在第十二出《制譜》寫了李、楊的制譜活動,接著的是第十三出《權哄》,寫了安(祿山)、楊(國忠)的傾軋;第十六出寫了楊妃于翠盤中跳舞,玄宗親自擊鼓助舞;而在第十七出則寫了安祿山準備叛亂的《合圍》;再如第十九出《絮閣》,敘唐明皇與楊貴妃陷入愛情糾葛中,緊接著第二十出《偵報》就寫了安祿山以獻馬為名攻入京城長安。這種排場上的相互交替,不僅是取得鮮明對比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借以揭示兩者之間的前因后果。
同時,劇情排場上的對比映照手法的運用,也大大增強劇情發展中的戲劇性。比如,天上與人間、安祿山的忠順與叛變,入侵前與入侵后,宮廷內外及宮中的得寵與失寵,朝廷上的權奸與忠臣,以及下層人們的高尚品質與上流官僚的卑劣靈魂,等等,都進行了對比描寫,使反映的現實與理想,更為鮮明、更加生動而富有戲劇性。
《長》劇的創作方法,現實與浪漫結合
《長生殿》共有五十出戲,前半部分同后半部分在取材、風格和創作方法上都有明顯的不同。前半部(自第一出至二十五出)著重寫安史之亂時期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貴族荒淫生活,以及底層人民的苦難。這些用的是“寫真法”揭露了以李楊為中心的封建宮廷的腐敗,反映了安史之亂前李唐王朝隱藏的社會危機,從而深刻揭示了安史之亂發生的根本原因。
后半部(自廿六出至末尾),主要依據傳說來寫李楊的愛情。這部分主要采用浪漫手法,表現“增益仙緣”,凈化帝妃之間的生死不渝的愛情。當然,其中不乏現實主義的描寫,但主要方面是浪漫主義的。實際上,作者已經不顧客觀條件能否實現,而是盡一切手段來歌頌自己對純真愛情的高尚理想,以體現自己進步戀愛觀。
《長》劇的前三十九出戲,基本上是以《長恨歌》為依據,來敷演故事情節的;而后十一出戲,全系作者依據傳說和自己的想象而構成的。從藝術思想上講,有明顯的缺陷,上下部分顯得組織松散,且有拼湊痕跡。但從技巧上看,總體是成功的。作者的思想深度,不是“特別地把它指點出來”,而是“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見恩格斯《致敏娜·考英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長》劇的舞臺藝術,演唱條件優良
《長生殿》既有很強的戲劇性,又有濃厚的文學性,確是一部可讀可演,又可傳的杰出古典名劇。其實,它是很適宜于舞臺演唱的劇本,因為它擁有演唱的許多優良條件。在這里,恕不作全面論述,僅就排場來說,也是如此。
作者在文場與武場的安排上,煞費了苦心;前出與后出的環境氣氛、主要登場人物和宮調套數等,都互不重復,作出匠心獨運的精巧設計。如《舞盤》,以生、旦為主,唱南曲,是文場;而《合圍》是武場,以凈為主,唱北曲。整個《長》劇,除第一出《傳概》紹介劇情之外,有三十四出是文場,其間巧妙安插了十五出武場或鬧場,使其文場、武場錯落有致,舞臺氣氛時緊時弛,劇情忽起忽伏,有節奏地朝前發展。因此,《螾廬曲談》作者王季烈深有感觸地說:
其選擇宮調,分配角色,布置劇情,務使離合悲歡,錯綜參伍,搬演者無勞逸不均之慮,觀聽者覺層出不窮之妙,自來傳奇排場之勝,無過于此。
其實,作者不僅深諳排場之術,而對戲劇的首尾設計,也十分重視,收得了引人入勝、想味無窮的良好效果。
上一篇:中國古代小說代表作品·明清小說·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下一篇:中國古典戲曲·元代雜劇與南戲·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