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的內容·晚唐五代詩歌·晚唐五代詩歌的地域性特點
地域性的差異,是認識唐代詩壇的重要角度,而對于晚唐五代詩壇而言,這一角度尤其值得特別關注。晚唐時期,隨著地域文化的發展,詩人地區分布的變化,詩歌的地域性差異已經十分引人注目;進入五代十國,這一趨勢就更得到強化,同時豐富了詩學地域性發展的內涵。晚唐前期,白居易等人的閑適詩風,主要流行在京洛一帶。而以清麗感傷詩風擅長的許渾、杜牧、張祜、趙嘏等人,則長期生活在南方的幕府州縣。他們在藝術上顯示出對白居易閑適詩風明顯疏離;李商隱的詩風與許渾、杜牧等人判然有別,而他長期生活在北方,藝術上受到白居易的影響。晚唐后期,以“咸通十哲”為代表的寒素詩人,其交游關系形成于北方京城,其藝術上接續賈島、姚合的苦吟影響,但他們中的很多人又是出自南方,因此其詩風也接續了許渾等人清麗之風的影響,其近體詩回避苦澀而趨向清淺流易的變化,與這種地域上的影響亦不無關系。晚唐后期真正繼承李商隱深婉詩風的,是韓偓等貴胄詩人,其詩風能避輕麗而就深曲,較少受到南方清麗詩風之影響,與其主要的創作地集中在長安一帶不無關系。
五代十國詩歌的地域性特征就更加顯著,從表面上看是不同的地區的創作形成了不同的風格,而從影響詩歌創作的深層問題來看,它又反映出地區的文學空氣、文學基礎和詩學傳承對創作發生最為重要的影響。地方的文學空氣是指一地是否具有適合文學創作的大環境。五代十國中,南唐、西蜀和吳越的大環境最有利于文學的發展,政治上相對安定,君主不僅能得士,而且能養士;君主好尚文學,對文學之士尤為優渥。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中原政治動蕩,君主雖重視文士,但多以之為辭命之臣,彼此沒有文學上的交流,這就不利于文學的發展。
地方性的文學基礎是指一地區長期以來流行的文學創作方式,這是影響五代十國詩歌分布的重要因素。如南唐與西蜀,文學創作的大環境都很好,但西蜀主要發展了詞的創作,南唐則在詞與詩的創作上都很興盛。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唐代蜀地的近體詩創作,一直是以接受外來影響為主。初、盛唐時期,蜀地出現了陳子昂、李白兩位大詩人,而皆以古體見長。中晚唐時期,西川幕府極盛,加之貶謫遷徙等因素,蜀地人才薈萃,唐末黃巢之亂,唐僖宗與朝臣入蜀,在蜀中開科取士,但這種外來因素的影響,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蜀地的地方詩風。唐末大批外來詩人入蜀,為西蜀的詩歌創作帶來短暫的繁榮,隨著這些詩人的謝世,詩歌創作再度趨于萎縮。和西蜀形成對比的,則是南唐。南唐在地域上包括今江西、安徽一帶,自中唐以來就在近體詩創作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南唐詩歌的繁榮與此地方創作基礎有極密切的關系。地方的文學基礎,還對不同地區的詩歌創作風貌產生影響,如南唐和吳越,兩地基礎都很雄厚,但吳越的詩歌偏于七言,講求情韻婉轉,五律在吳越詩壇就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與南唐形成差異。
詩學傳承的地區分布也是影響五代十國創作的另一要素。唐末,詩人鄭谷、齊己、黃損等人對近體詩藝術進行了總結。唐亡后,出仕吳國的孫魴曾向鄭谷學習詩藝,“盡得鄭體”;孫魴在吳國與李建勛、沈彬結成詩社,對吳地的詩學產生很大影響。而唐亡后入荊南的齊己、黃損卻沒有對當地詩風產生多少影響。中朝詩作的衰落也與詩學傳承的中斷有關。唐末朝廷詩人的主力基本上離開中原,個別入仕朱梁的詩人,如孫偓、趙光逢等,在創作上無足可觀。中朝創作從此基本處在無所師法的狀態中①。
地域文化背景的差異及其相互影響,是觀察一個時代詩歌狀況的重要時代背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表現的形式有所不同。在帝國勢力日趨強盛的初、盛唐,地域文化的交融性一面比較顯著,而在國勢日衰,藩鎮割據的中晚唐,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就會得到強化,至于在分裂割據的五代十國,這種差異性得到空前的呈現,就是情理之中的現象了。晚唐五代地域性影響的強化,還和詩歌創作力整體上趨于下降的趨勢有關,詩人對其創作基礎和背景的超越能力趨于貧弱,就在很大程度上突現了地域性因素的制約力。北宋詩學對晚唐五代以來的詩學地域性特點進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宋代詩學的內涵。① 參見劉寧《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第208—227頁。
上一篇:宋代文學·宋代散文·宋季散文
下一篇:元代之區域學術精神與詩文風貌·晚期婺中:回歸傳統與道學文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