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的內容·隋唐五代小說·隋唐小說興盛的原因·小說觀念的發展
唐人的小說觀念比起前代來,有了較大的提高?!稘h書·藝文志》論小說,稱之為“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的“小道”,是“閭里小知者之所及”,所錄“小說”,或是古史人物之言,或是方士之說。唐初撰《隋書·經籍志》承襲了《漢書·藝文志》的說法。至武后、玄宗時,史學家劉知幾論小說,其《史通·雜述》把小說劃入了史書范圍,提高了小說地位,稱“偏記小說,自成一家,而能與正史參行,其所從來尚矣”。他把“偏記小說”稱為“史氏流別”,分為十類,從其論述與舉例來看,“逸事”、“瑣言”、“雜記”是今日我們所認為的小說。小說“與正史參行”,這種小說觀念比起《隋書·經籍志》來有了較大的發展。
中唐,韓愈柳宗元又大力鼓吹小說,為小說地位的提高做出貢獻。韓愈寫過《毛穎傳》之類時人認為是小說的文字,張籍《與韓愈書》指責“駁雜無實之說”,韓愈回答說:“吾子又譏吾與人為無實駁雜之說,此吾所以為戲耳?!?sup>①又稱昔者孔夫子“猶有所戲”,認為如此創作“惡害于道哉”②。柳宗元又闡發了韓愈的理論,其《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后題》說:“韓子之為也,亦將弛焉而不為虐歟,息焉游焉而有所縱歟,盡六藝之奇味以足其口歟!”他從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說明社會需要小說一類的文字。韓愈、柳宗元是當日古文運動的領袖,他們肯定小說地位的意見,對提倡小說創作來說,意義很大①。
唐代小說對后代影響頗大。就文言短篇小說而言,宋元時期代表性作品集《青瑣高議》《綠窗新話》《夷堅志》中相當一部分篇目是根據唐人小說進行節錄乃至于改編的。明清時《剪燈新話》與《聊齋志異》中的一些小說在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等方面受到唐人小說的影響。就白話小說而言,根據唐傳奇改編的宋元話本很多,大多散佚,現存有十余篇;根據唐傳奇改編的明代擬話本的四十余篇,集中在《古今小說》、“三言二拍”中。唐代小說嬗變為元雜劇與明清戲劇的也不少①。
注釋
①② 分別見童第德著《韓集校詮》卷一四《答張籍書》與《重答張籍書》,中華書局1986年版。① 關于唐代小說的興盛原因還有一些說法,列舉如下:鄭振鐸曾認為“傳奇文”運動是“古文運動”的一個別支,“古文運動”對傳奇創作起著“促成其生長”的作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商務印書館1955)之《論傳奇小說勃興的三大因素——古文運動科舉制度及佛教影響》,把“古文運動產生的原因及其與傳奇小說勃興的關系”放在“第一節”。陳寅恪認為古文運動因傳奇之寫作而成功 (《論韓愈》,文載 《歷史研究》1954年第2期;《元白詩箋證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王運熙《試論唐代傳奇與古文運動的關系》則認為,傳奇不是古文運動之支流,古文運動后起于唐傳奇,不能成為促進唐傳奇發展的動力(文載《文學研究集刊》第1冊,1964年6月)。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除認為“唐小說的興盛與進士行卷關系尤為密切”、“唐人小說與史傳文學、古文運動、六朝小說、社會背景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系”外,著重論述了“唐代詩歌的興盛是小說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他認為唐詩與唐人小說之間有幾種內在聯系:第一,先有小說,后有相關題材的詩歌創作;第二,小說與詩歌同時出現;第三,先有詩歌,后有小說,換言之,詩歌的流傳引發了相同題材的小說作品的面世。他著重分析了第三種情況:一、處身于朋黨斗爭中的某些政客、文士,出于政治需要,依照有關詩歌中的人、事構筑情節,以此作為證據攻擊對方,如《補江總白猿傳》。二、圍繞詩歌創作,表現名人的才學、愛好、生活經歷與風流趣事等,如《酉陽雜俎》之《草篇》、《本事詩》之《崔護》等。三、根據詩人行卷之工作而加工。四、幾篇唐傳奇根據同一首詩歌而創作。詩歌對于小說影響相當大而且非常普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唐詩成就十分突出,詩人輩出,名篇佳作不斷涌現,很多文士覺得在這一領域很難超越,于是轉而從事另外一種文學樣式的創作,結合自己對于詩歌的興趣愛好以及在這方面的藝術修養,按照詩歌本事,摻入文人風流韻事、社會傳聞等內容構成小說創作,希望在這一方面尋求突破與發展。二、中唐時期,文學創作領域出現通俗化的呼聲,白居易、元稹、白行簡等人或以詩人身份參與小說創作,或者撰寫與小說題材相關的歌行。詩歌領域的通俗化加速了屬于通俗文學范疇的小說藝術的發展,唐代小說家根據詩歌敷演小說篇目,正是唐代文學通俗化的產物。依據詩歌而創作的小說作品往往借鑒了詩歌創作特有的意境,小說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再現原詩清新、含蓄的境界。同時,作為詩歌應具有的抒情性也被小說家所接受、采納(見第一章第一節《唐代小說的成因》)。①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有章節專論唐代小說嬗變為文言小說、白話小說與明清戲劇者,可參閱。
上一篇: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清代刻書、藏書與文學·清代小說的出版與官府查禁·小說出版之繁榮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魏晉南北朝詩文研究文獻·建安文學研究文獻·建安七子及其他詩人研究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