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文學的內容
作為文體的“曲”這一概念,一般兼指劇曲與散曲。從文體分類角度說,作為劇曲的曲,一般與科介(表情和動作)、說白緊密配合,在舞臺演出故事,是戲曲;作為與劇曲相對的散曲,不加科、白,只用來清唱,是詩歌。這里概述的,就是盛行于元代而被人們作為詩歌來認識的散曲。需要注意的是,元代雖有散曲一體,但元人尚無散曲之名。他們對散曲的通行稱呼是 “樂府”、“新樂府”、“北樂府”、“今樂府”等,這表明元人對這種新興詩歌體式的推崇和對其作為音樂文學之特質的準確把握。作為一種新的詩歌體式的“散曲”一詞,初見于明初朱有燉的《誠齋樂府》。
曲興于宋金,盛行于元明,而衰落于清。元代散曲,就隋樹森《全元散曲》所收,有作家二百余人,存小令三千八百余首,套數四百余套。這些作品,是元代文人心靈的倒影,靈魂的歌聲,最能反映元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趣,故一向與元雜劇一道被作為元代文學的代表體式,并稱為元曲,與前之唐詩、宋詞三足鼎立,構成了絢爛奪目的詩國奇觀。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金元雜劇·金雜劇
下一篇:清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