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論著。二卷。元鐘嗣成撰。鐘嗣成(約1279一約1360),字繼先,號丑齋。原籍大梁(今河南開封),后寄居杭州。屢試不第,乃閉門家居,專事戲曲著述。鐘嗣成在雜劇與散曲創(chuàng)作方面也頗見工力,曾編制《章臺柳》、《錢神論》等雜劇數(shù)種,文集若干卷,均佚,今存散曲數(shù)十首。
《錄鬼簿》是記述金、元散曲作家、戲曲作家生平事跡和作品目錄的專著。初稿成于至順元年(1330),元統(tǒng)二年(1334)和至正五年(1345)曾作過兩次修訂,由原來的一卷增為兩卷。全書共收作家一百五十二人,作品名目共四百多種。《錄鬼簿》將所載作家分為七類:一、“前輩已死名公,有樂府行于世者”,包括董解元等三十一人;二、“方今名公”,包括郝新庵等十人,以上兩類多為散曲作家;三、“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包括關(guān)漢卿等五十六人;四、“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為之作傳,以[凌波曲]吊之”,包括宮天挺等十九人;五、“已死才人不相知者”,包括胡正臣等十一人;六、“方今才人相知者,紀其姓名行實并所編”,包括黃公望等二十一人;七、“方今才人,聞名而不相知者”,包括高可通等四人。書中對雜劇作家的籍貫、生平與著作情況,均有簡要的介紹,是現(xiàn)存元人記述元雜劇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錄鬼簿》的作者自序、后記和中間的作家小傳,反映了作者對戲曲作家的評論思想。在《自序》中,作者闡述了他的寫作意圖,作者認為,戲曲作家雖然“門第卑微,職位不振”,但他們卻“高才博識,俱有可錄”,與那些“著在方冊”的圣君賢臣、忠孝士子同屬不死之鬼,他擔(dān)心他所了解的當(dāng)代作者“歲月彌久,湮沒無聞,遂傳其本末,吊以樂章”,而對前輩中的名公才人則“敘其姓名,述其所作”。他立志為戲曲作家們立傳,不怕因此而“得罪于圣門”,這正是鐘嗣成的可貴之處。在具體著述中,鐘嗣成則常常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壘塊,在他筆下,這些作家大都才華驚人,但又往往憤世嫉俗,不遇于時,如宮天挺,“吟詠文章筆力,人莫能敵”,但“為權(quán)豪所中,事獲辨明,亦不見用”;鄭光祖“為人正直,不妄與人交,故諸公多鄙之”;鮑天佑“初業(yè)儒,長事吏簿書之役,非其志也”;范居中“以才高不見遇”;黃天澤“郁郁不得志”;沈拱“天資穎悟,文質(zhì)彬彬然,惟不能俯仰,故不愿仕”;趙良弼“風(fēng)流醞藉,開懷待客,人所不及,然亦以此見廢”。在一些吊詞中,鐘氏也不時流露出他的不平之氣。元代戲曲作家大多是“不遇之士”,故他們的創(chuàng)作也便是有感而發(fā),值得珍視。鐘氏對那些以言辭激烈出名的作家如關(guān)漢卿、高文秀給予顯著重要的地位,還給藝人作家以充分的重視而不像明代評論家那樣加以排斥,足見其在戲曲評述中所貫穿的理論思想是比較公允與進步的。《錄鬼簿》對戲劇作家們的活動事跡記述頗多。《錄鬼簿》中的小傳和吊詞,對作家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亦時有評述。
《錄鬼簿》是元人記錄當(dāng)代作家作品的唯一專著。此書問世后不久,即為戲曲家所重視,賈仲明(1343—1422,別號云水散人,明初雜劇作家)首先為其作了增補,給八十二位雜劇作家補寫了[凌波仙]吊詞,對雜劇作家的研究頗有價值。另有《錄鬼簿續(xù)編》一卷,疑為賈仲明手筆,記錄了元明間戲曲、散曲作家七十一人的簡要事跡及其雜劇作品七十八種目錄,又載佚名作者的雜劇作品七十八種,體例與《錄鬼簿》大致相同。
此書傳本很多,主要有手抄《說集》本一卷、明天一閣藍格抄本二卷、清康熙時曹寅《楝亭藏書十二種》本二卷。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出版。
上一篇:青樓集
下一篇:中原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