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形式之一。“雜劇”一名,在唐代已經出現,但詞義不明。宋代有一種以歌舞、調笑為主的表演,也叫雜劇,據耐得翁《都城記勝》記載:“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雜劇,通名為兩段?!彼坞s劇的細節,由于文獻不足,直到現在也還是一個謎。元雜劇便是在宋雜劇以及金代的“院本”(行院演出劇本的簡稱)、諸宮調(一種說唱藝術)等傳統戲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元雜劇是傳統戲曲開始成熟的標志,而且留下了許多傳世的佳作,故“雜劇”就逐漸成為元雜劇以及明清文人按照這一形式而創作的戲曲的專名。雜劇是以北方音樂系統(北曲)為基礎的抒情歌劇,一般分為四折,再在前面或中間加上一段“楔子”,起“序幕”或“過渡”的作用。一“折”就是一幕,既是情節單元,又是音樂單元(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即“套數”就構成一折)。四折之間,大多表現出情節起、承、轉、合的變化。這種程式化的結構,使得劇情的展開千篇一律,缺少變化。但這并不重要。同中國所有的傳統戲曲一樣,雜劇并不以情節或結構取勝,其魅力在于音樂和唱詞,在于演員的表演。雜劇的構成要素有三:唱段、賓白和科介。唱段是雜劇的核心,在音樂上采用聯套方式,以同一宮調的數支曲子組成一個單元即一折,由主角獨唱到底。唱段主要是抒發人物的感情,一般與劇情的發展沒有關系,類似西方歌劇中的“詠嘆調”?!百e白”就是劇中的說白,雜劇以唱為主,以說白為賓,故稱“賓白”。其中有“云”(對白或獨白)、“帶云”(曲中插白)、“背云”(旁白)等名目。雜劇的賓白主要起介紹人物、交待劇情、展開情節等作用,但以戲劇藝術的眼光看,大都非常幼稚?!翱平椤本褪侨宋锏膭幼?、表情、武打,以及其它舞臺效果。唱段、賓白、科介的有機配合,就是雜劇表演的關鍵。雜劇角色分為旦、末、凈、外、雜五大類,由旦或末演主角,全部唱段都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因此,雜劇又有“旦本”或“末本”之分,如《竇娥冤》是“旦本”,《單刀會》是“末本”。雜劇在元代大都是在瓦舍勾欄(市井娛樂場所)的演出,其作者和演員大都是市井中人,所以元雜劇的唱詞大都比較通俗,屬于“下里巴人”。明代以后,許多上層文人甚至王侯都染指雜劇,雜劇逐漸雅化,其唱詞也日趨典麗,最后竟難以在舞臺上演出,只能成為文人的案頭讀物。雜劇的題材,明代朱權《太和正音譜》概括為“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二曰林泉丘壑,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義廉節,六曰叱奸罵讒,七曰逐子孤臣,八曰樸刀趕棒,九曰風花雪月,十曰悲歡離合,十一曰煙花粉黛,十二曰神頭鬼面?!?/p>
上一篇:什么是《忠》
下一篇:什么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