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名。駢文是魏晉以后才產生的一種新文體,至南北朝時達到極盛,被視為文章的正宗。駢文的特點是講究對偶、聲律、詞藻、用典等,而且這些都有固定的格式,實際上是一種“格律文”。所謂“駢”,原指兩馬并駕,駢文的句式特點是兩兩配對,即對偶或對仗,故稱“駢文”或“駢儷文”。駢偶并非魏晉文人的發明,在先秦的文章中,就有許多兩兩相配的句子,漢代的賈誼、司馬相如、司馬遷、揚雄、班固、張衡、蔡邕等人的文章中,更是大量運用平行句法,但這主要是為了修辭的需要,而且不存在固定的格式,因此不能算作一種文體。魏晉以后,隨著文學觀念和審美觀念的變化,人們開始從純藝術的角度注意文章的形式和詞藻的華美,于是將作為修辭手法的對偶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隨著四聲的發現,人們對文章語言的音韻之美也刻意追求起來。人們的種種嘗試和追求,目的是創造一種賞心悅目、聲情并茂的美文。這樣,就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新文體,即對仗工穩、詞藻華美、音韻鏗鏘、風格典雅的駢文。南北朝時代,可以說是駢文的天下,文人一提筆,就是“駢四儷六”。甚至連朋友之間平常的通信,也要寫成文采斐然、音韻鏗鏘的美文,如梁朝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陳鱗競躍……”這種文風延續到初唐,王勃傳世的名篇《滕王閣序》就是一篇駢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駱賓王代徐敬業寫討伐武則天的檄文,也是采用的駢文:“……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后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直到唐宋古文運動后,駢文的正統地位才逐漸被古文取代,但在某些領域中,駢文依舊獨占鰲頭,如明清科舉考試所采用的“八股文”就是標準的駢文。駢文對傳統文人有莫大的魅力,因為其難度比散體文大得多,才華橫溢的文人正好顯示其高超的技巧。直到二十世紀上葉,一些新文學作家和留洋歸來的學者還將駢文視為文章的一種基本功,甚至以擅長寫駢文自夸于人。
上一篇:什么是《賦》
下一篇:什么是《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