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詞與作詩不同。除了極少數先撰詞后制譜者以外,一般都是先按律制譜,爾后按譜填詞。按譜填詞是作詞有別于作詩的一個首要的和基本的特征。填詞所用的譜,凡有兩種。一種是音譜。音譜就是曲譜或歌譜,是以樂音符號記錄曲調的。它們是樂師伶工依樂律而制的聲樂譜,而不是后世僅標各調的平仄、句讀的聲調譜。張炎《詞源·音譜》條說:“詞以協音為先。音者何?譜是也。古人按律制譜,以詞定聲,此正‘聲依永、律和聲’之遺意。”楊維楨《漁樵譜序》說:“夫譜之云者,音調可錄,節族可被于弦歌者也。”每個詞調,按理說其始都是該有音譜的。在唐宋兩代,供樂師伶工演唱和供詞人擇調填詞的集成性的音譜,時有編訂。唐時有教坊曲譜,北宋有大晟府頒行的曲譜,南宋有一些詞人的自度曲譜。其中,南宋修內司教樂所編訂的《樂府渾成集》,多至一百三十冊,“古今歌詞之譜,靡不備具”(周密《齊東野語》卷一○),在有關宋詞的音譜中,是最大型的一部。但上述唐宋音譜,絕大多數久已失傳,湮沒無聞?,F在能夠見到的,唐代音譜有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琵琶譜抄本一卷,寫在后唐明宗長興四年(933)《中興殿應圣節講經文》的背面,全卷計錄《品弄》、《傾杯樂》、《西江月》、《心事子》、《伊州》等急、慢曲子二十五首。宋代音譜,見于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內有《鬲溪梅令》、《霓裳中序第一》、《揚州慢》、《秋宵吟》等十七首,字旁皆注有音譜。它們都是研究唐宋詞樂很有價值的文獻資料。姜夔的十七首且都有譜有詞。前者用以協律,就是音譜;后者用以制詞,也就是詞譜。這大概是宋代詞曲譜的基本形式。不過,唐宋詞人諳于樂律的并不多,未必都能依音譜填詞。沈義父《樂府指迷》說:“腔律豈必人人皆能按簫填譜。”又說:“近世作詞者不曉音律。”因此多數詞人只是依前人所創詞律的文字聲律作詞。另一種是詞譜。其性質已不是樂曲譜而是聲調譜或吟誦譜,以“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的方式,廣采各種詞調。元虞集《葉宋英自度曲譜序》說:“近世士大夫號稱能樂府者,皆依約舊譜,仿其平仄,綴緝成章。”羅忠信《中原音韻序》也說:“學宋詞者,止依其字數而填之耳。”明清兩代,都編有一些大型的集成性詞譜,或中型的常用詞調的詞譜。集成性詞譜,以萬樹《詞律》二十卷和王奕清等的《詞譜》四十卷,頗為完備。在這兩書之前一度流行過的,有明張綖《詩馀圖譜》三卷,程明善《嘯馀譜》十卷(內《詞譜》三卷),清賴以邠《填詞圖譜》六卷等。常用詞譜,則有舒夢蘭《白香詞譜》三卷,龍榆生《唐宋詞格律》等。這些詞譜的共同特點,就如《四庫全書總目》論《欽定詞譜》時所說:“皆取唐宋舊詞,以調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數;取句法、字數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數有異同者,則據而注為又一體;其平仄有異同者,則據而注為可平可仄。自《嘯馀譜》以下,皆以此法推究,得其崖略,定為科律而已。”明清人填詞,就都依這種詞譜填寫了。不過清初編集《詞律》、《詞譜》時,不少唐宋詞的總集、別集以及敦煌詞尚未發現,所以尚有缺漏。此后續有增補者,有錢葆馚《詞田耎》三十卷,收詞調一千。秦巘《詞系》收詞調一千零二十九,詞體超過二千。編寫一部更為完備的《唐宋詞調總譜》,現在已有足夠的條件。
上一篇:什么是詞調
下一篇:什么是詞的中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