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三十九年非
【出典】 《淮南子·原道訓》:“凡人中壽七十歲,然而趨舍指湊,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東漢·高誘注:“伯玉,衛(wèi)大夫蘧瑗也。今年則行是也,則還顧知去年之所行非也。歲歲悔之,以至于死,故有四十九年非,所謂月悔朔, 日悔昨也。”
【釋義】 春秋時,衛(wèi)大夫蘧瑗字伯玉,年五十知四十九年所行之非。詩詞中常用作追悔往事或感嘆年華虛度的典故,也常借以表明年歲。三十九年非,即由年五十知四十九年非變化而來。
【例句】 ①笑塵埃、三十九年非,長為客。(辛棄疾《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1870)這里化用蘧瑗知非事,自嘲年已四十而往歲虛度。②顧我未能真自信,算三十九年渾是非。(魏了翁《洞庭春色·生日謝同官》2387)作者值四十歲生日作此詞。句中化用蘧瑗知非事,回顧往昔。
上一篇:典故《三分天地》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三十六天》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