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太平無象
【出典】 《舊唐書》卷一七二《牛僧孺傳》:“其年(大和六年)十二月,檢校左仆射、兼平章事、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副使、知節度事。時中尉王守澄用事,多納纖人,竊議時政,禁中事密,莫知其說。一日,延英對宰相、文宗曰:‘天下何由太平,卿等有意于此乎?’僧孺奏曰:‘臣等待罪輔弼,無能康濟,然臣思太平亦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上無淫虐,下無怨言;私室無強家,公議無壅滯。雖未及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釋義】 唐代丞相牛僧孺回答唐文宗的詢問,有“太平亦無象”語,意思是太平盛事并無固定的標志;同時他還舉出當時社會小康的種種表現。后世常用此典頌美天下太平。
【例句】 ①洞□扉、笑別蓬瀛,下應太平無象。(趙善括《瑞鶴仙·母氏生朝二首》其一1986)這里用本典形容社會太平。②太平有象,三宮二圣,萬年千歲。(吳琚《水龍吟》[紫皇高宴蕭臺]2204)這里用本典稱美主圣民安,天下太平。
上一篇:典故《太平天子》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太息攀樹》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