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馬嵬恨血
典源出處 唐 ·陳鴻 《長恨歌傳》:“玄宗在位歲久,倦于旰食宵衣,政無大小,始委于右丞相,深居游宴,以聲色自娛。……詔高力士潛搜外宮,得弘農楊玄琰女于壽邸,既笄矣。鬢發膩理,纖秾中度,舉止閑冶,如漢武帝李夫人。……與上行同輦,止同室,宴專席,寢專房。雖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暨后宮才人,樂府妓女,使天子無顧盼意。自是六宮無復進幸者。非徒殊艷尤態致是,蓋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叔父昆弟皆列位清貴,爵為通侯。姊妹封國夫人,富埒王宮,車服邸第,與大長公主侔。而恩澤勢力,則又過之,出入禁門不問,京師長吏為側目。……天寶末,兄 (楊) 國忠盜丞相位,愚弄國柄。及安祿山引兵向闕,以討楊氏為詞。潼關不守,翠華南幸。出咸陽,道次馬嵬亭,六軍俳徊,持戟不進。從官郎吏伏上馬前,請誅 (晁) 錯以謝天下。國忠奉氂纓盤水。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快。上問之。當時敢言者,請以貴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反袂掩面,使牽之而去。倉皇展轉,竟就絕于尺組之下。”宋·樂史 《楊太真外傳》亦載此事。
釋義用法 楊貴妃,小名玉環,曉音律,善歌舞,姿容艷麗。初為壽王妃,后為女道士,號太真。選入宮后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姊妹叔兄也皆顯貴,其堂兄楊國忠任相,敗壞朝政綱紀。安祿山起兵叛亂,玄宗出奔,行至馬嵬 (地名,在今陜西興平縣),六軍不前,向唐玄宗請求殺死楊國忠和楊貴妃。玄宗無奈,最后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自縊。后用此典指帝王貪色亂政,也用以感慨女子以美色惑君而招致身亡。
用典形式
【馬嵬血】 唐·杜牧:“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
【馬嵬塵】 元·薩都拉:“當時身色相沉淪,阿瞞夢寐何曾真,宮妖已殘馬嵬塵。”
【馬嵬坡】 宋·汪元量:“君不見馬嵬坡下楊太真,天生尤物不足珍。”
【離馬嵬】 唐·李益:“濃香猶自隨鸞輅,恨魄無由離馬嵬。”
【馬嵬風雨】 元·陳深:“馬嵬風雨歸時路,香骨銷黃土。”
【馬嵬恨血】 宋·劉筠:“河鼓暗明隨日轉,馬嵬恨血染塵腥。”
【蛾眉墮馬嵬】 宋·汪元量:“北風吹我上金臺,忍見蛾眉墮馬嵬。”
上一篇:詩詞典故《馬埒編金》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馬援銅柱》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