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攝歸至小》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孟襄陽詩“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杜少陵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力量氣魄已無可加,而孟則繼之曰“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杜則繼之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皆以索寞幽渺之情,攝歸至小,兩公所作,不謀而合,可見文章有定法。(梁章鉅《浪跡叢談》卷十)
【詩例】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解析】
詩歌寫作時有以繪景狀物起筆,飽墨淋漓,展示出氣象闊大、雄偉壯觀的畫面。然后折筆轉(zhuǎn)入言情敘志,形成前后映照,韻致深含。詩論家梁章鉅把這種運行詩筆,轉(zhuǎn)換意象和新境稱之為“攝歸至小”。他認(rèn)為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所使用的技法就很典型。此作前四句是詩人即景寫象,以視角的變更,從下至上,再由上而下,全方位地描繪洞庭湖的概貌。逼真地再現(xiàn)了雨季水漲,江湖平滿,水域上空煙霧裊裊、云氣迷濛;而湖面巨瀾洶涌、飛動馳逐的壯景。但是,詩篇主旨不在單純摹寫自然景觀,而是托興觀湖,表現(xiàn)詩人積極用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因之,篇章的后四句借景生情,曲吐了生逢太平盛世而未能有所建樹的羞愧。巧在將實現(xiàn)政治理想之難與渡湖無舟之困聯(lián)系起來,始于寫驚心動魄的景物,結(jié)于表露深微切念的心思,使得干謁求仕的詩表現(xiàn)出這樣氣勢宏偉、意境清曠,委實可貴。難怪紀(jì)曉嵐稱賞此詩為:“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顯而易見,攝歸至小的藝術(shù)技巧,有著獨自的功效。像杜甫《登岳陽樓》詩,開篇大筆橫涂,極寫登樓所見洞庭湖雄偉氣象,繼而觸景情生,感嘆身世,悲慨之中,具有雄放壯偉的意境,把闊大和深幽的兩種境界糅合成一體,詩歌的韻味亦平添了許多。與此相類,如王維《漢江臨眺》詩,寫他置身于襄陽城郊,登高臨遠,俯瞰湘楚莽原和氣勢磅礴的長江漢水,即興抒懷。其篇中景語:“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ひ馗∏捌?,波瀾動遠空”,十分警策。在詩人繪制了一幅水天相連,雄渾闊遠的江漢鳥瞰圖之后,接著點出了詩人的意愿:“襄陽好風(fēng)日,留醉與山翁。”這樣,客觀景物和創(chuàng)作主體融成一片,詩里的畫境揭示了作者開闊的胸襟和氣度。所以方回于《瀛奎律髓》中稱它與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杜甫《登岳陽樓》為鼎足之作。其實,攝歸至小的詩法說到底,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形象思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它是詩人審美心理活動的反映,是一個寓于形象的認(rèn)識過程。詩人塑造的形象是來自引起他興趣的具體人物、事物和景物,是經(jīng)過情感體驗之后將主體心靈注入其中的產(chǎn)兒。因此說,攝歸至小的手法不是詩歌寫作的金科玉律,而只是反映了部分詩作在處理攝取外界物象和抒發(fā)主體情志關(guān)系的藝術(shù)特點。
上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立意切題《尋龍問穴》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立意切題《蟬蛻而下》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