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生《刻畫入微》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偶向”二句,看似事出無心,實乃深情有在,與后半寫嬌羞心理,因為刻畫入微之筆。(富壽蓀《千首唐人絕句》引劉拜山語)
【詩例】
江南曲
于鵠
偶向江邊采白蘋,還隨女伴賽江神。
眾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
【解析】
遠自《詩經》時代起,詩人們就十分注重對人物行動和心理的刻畫,塑造了無數生動逼真的藝術形象。如《詩經·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寫女子采卷耳不能盈筐,反將其置于路旁,表現她心思全在遠人身上。唐詩人張仲素依此翻出《春閨思》一首:“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以 “提籠忘采葉”刻畫出閨人思念遠戍漁陽的丈夫的心理。又如李白《越女詞》:“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塑造形象,栩栩如生;白居易《采蓮曲》:“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摹形寫態,傳神入化;至于李清照的《點絳唇》:“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依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以少女情懷寫少女心態,形象活潑,愈見天真。相比之下,于鵠的這首《江南曲》能抓住女子嬌羞的心理,描寫細膩,刻畫入微,別具情味。
詩的上半先從女子的日常活動寫起:“偶向江邊采白蘋,還隨女伴賽江神。”“白蘋”,草本植物,生淺水中,夏秋開小白花。“賽江神”,古時一種祭神活動,大約是以儀仗、鼓樂、雜戲等迎神出廟,周游街巷,以祈降福。“偶”和“還”同義互文,謂一會兒這,一會兒那。女子一會兒去江邊采蘋,一會兒又隨女伴們去祭祀江神,看起來心中有事。為什么會如此呢?聯系結句“卜遠人”一語,知道她原來思有所念,心里總想著她遠出未歸的丈夫。“白蘋”或“采白蘋”在古詩中常寓含思歸念遠的比興義,不宜以尋常語等閑視之。柳惲《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暮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又李白《淥水曲》:“淥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所愁者蓋因遠人不歸,徒采白蘋無人可贈。或以為“采蘋而忽見荷花之嬌艷,因轉而為愁,蓋蘋其艷也”(劉文蔚《唐詩合選詳解》),未免囿于字面。宋寇準《江南春》:“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將“蘋滿汀洲”與“人未歸”相并說出,比興之義甚明。“賽江神”意在求神降福,而所求各異,女子所求固在遠人。可見,女子的行動雖然顯得很平常,但用意卻全在遠人身上。劉拜山認為: “ ‘偶向’二句,看似事出無心,實乃深情有在”,確實是獨具只眼的有得之見。然而,“采白蘋”也好,“賽江神”也好,都不足以使女子放下那顆懸著的心,于是又發生了下面的動作: “眾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金錢卜”,指用銅錢投擲于地,根據其仰覆正反來占卜吉兇,預知所求之事。眾姊妹面前人多嘴雜,豈可將兒女心事分明道出以落他人笑柄?女子暗藏心事,偷偷地投擲銅錢,卜問遠出的丈夫在外行住可好,幾時歸來?后半這兩句,將女子思念丈夫、盼望遠人歸來的切切深情,表現得非常真摯動人。“不敢分明語”,但又放不下心,故而“暗擲金錢”。一個“暗”字,將女子嬌羞的但卻是不可按捺的心理,刻畫得細膩入微,惟妙惟肖。由此,一個滿含深情的女子形象已經活現于讀者面前了。透過這兩句,讀者似乎可以窺到女子那張因心懷隱秘而羞紅的臉,感受到她擲錢時緊張的心跳。
刻畫人物,不外乎行動、語言、心理諸方面。而心理的刻畫,往往離不開典型動作和細節描寫,離不開細致入微的體察。這首詩寫了女子一連串的典型動作,其用意正在于通過行動描寫刻畫人物心理,尤其是“暗擲金錢”這一細節的描寫,非常深刻地揭示出女子的心態,堪稱化工之筆。這種透過行動表現心理的寫法,往往比直抒其情更顯得委婉細膩,含蓄動人。比如沈如筠的《閨怨》:“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抒寫閨人思念遠征的丈夫的心情,可謂感人至深,但相比之下,卻未免顯得直露,不及于鵠《江南曲》這樣富于形象性。細膩的行動描寫,入微的心理刻畫,正是這首詩獲得成功的原因之所在。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逼肖為佳》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描摹畢肖》原文|注釋|賞析